鳞翅目食叶型害虫( 三 )


 
皮 , 留下半透膜斑块 , 成长以后咬食叶片呈不规则形缺刻、孔洞 。 严重发生时常将叶片咬食得残缺不齐 , 甚至啃食树皮 , 造成枯枝死树 。 是茶园、果园和其他树木的一类重要害虫 。
形态特征:茶蓑蛾雄成虫体长约13毫米 , 翅展约25毫米 , 深褐色 , 前翅外缘有2个较透明斑 。 雌成虫体长约15毫米 , 较肥胖 , 黄褐色 。 后胸及第7腹节环生有淡黄色茸毛 。 幼虫成熟时体长16~28毫米 , 黄褐色 , 胸部各节硬皮板上有褐色纵纹和斑块 。 雄蛹咖啡色 。 护囊长25~30毫米 , 囊外纵列缀结有许多长短不齐的小技梗 , 排列较整齐 。
发生规律:湖南、安徽等省一年发生1~2代 , 各地不尽相同 。 一般以3~4龄幼虫在护 囊内越冬 。 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 , 5月下旬开始化蛹 。 两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6月上旬至9月上旬 , 9月上旬至翌年5月 。 11月以后 , 幼虫陆续将护囊封闭悬于枝叶上越冬 。
防治方法:(1)及时摘除有虫护囊 , 带出园外集中消灭 。 (2)发现危害中心及时剪除 , 严防扩散 。 (3)药剂防治 。 在幼龄幼虫期喷洒90%敌百虫、80%敌敌畏、50%杀螟松800倍液 , 或20%杀灭菊酯、10%天王星4000~6000倍液 。 喷药时注意将护囊喷湿 。
 

茶刺蛾
 
     刺蛾类害虫属鳞翅目刺蛾科 , 为害茶树的多达几十种 。 成虫体肥壮 , 全体密生绒毛和厚鳞粉 , 大多黄褐或暗灰色 , 少数间有鲜绿色 , 前翅靠近外缘常有l~2条斜纹 。 幼虫体扁 , 椭圆形或称纸烟形 , 体上有4列毒刺 , 俗称“火辣子”、“痒辣子” 。 少数种类无刺 。 头小收缩在前胸下 , 足短小退化 。 化蛹前结石灰质硬茧壳 。 幼虫栖居叶背取食 ,
 
幼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 , 留下枯黄半透膜 , 中龄以后咬食叶片成缺刻 , 常从叶尖向叶基锯食 , 等留下平宜如刀切的半截叶片 。 幼虫多食性 , 是茶树、果树经济作物上的一大类重要害虫 。
形态特征:茶刺蛾成虫体长约14毫米 , 翅展约20毫米 , 体翅灰褐色 。 前翅从前缘至后缘有3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波状斜纹 。 卵椭圆形 , 扁平 , 单产 。 幼虫成熟时体长25~30毫米 , 长椭圆形 , 前端略大 , 背面稍隆起 , 黄绿至灰绿色 。 体前端背中有一个紫红色向前斜伸的角状突起 , 体背中部和后部还各有一个紫红色斑纹 。 体侧沿气门线有一列红点 。 低龄幼虫无角状突起和红斑 , 体背前部3对刺、中部1对刺、后部2对刺较长 。 茧卵圆形 , 暗褐色 , 结茧在土下 。
发生规律:在湖南、江西等省一年发生3代 , 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 。 三代幼虫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 7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盛发 。 且常以第2代发生最多 , 为害较大 。 成虫日间栖于茶丛内叶背 , 夜晚活动 , 有趋光性 。 卵单产 , 产于茶丛下部叶背 。 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背面成半透膜枯斑 , 以后向上取食叶片成缺刻 。 幼虫期一般长达22~26天 。
       防治方法:(1)结合茶园耕作击碎枝干上虫卵 。 (2)灯光诱杀成虫 。 (3)生物防治 幼虫期用每毫升含0.5亿孢子的青虫菌液喷杀 , 也可用白僵菌混用 。 在病毒流行期间 , 可收集病死的虫尸 , 直接用水研碎加水喷施 。 (4)药剂防治 幼虫期用90%敌百虫、50%辛硫磷、50%马拉硫磷、50%杀螟松、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等1000~1500倍液 , 或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等5000~6000倍液喷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