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国务院新近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安溪铁观音独树一帜的制作技艺更加引人瞩目 。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 始于唐末, 兴于明清, 盛于当代 。 清雍正、乾隆年间, 因茶质特异, 乌润结实, 沉重似“铁”, 香韵形美, 犹如“观音”, 而得名铁观音 。 安溪茶农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 结合安溪的实际, 发明了一套“半发酵”的独特的铁观音制作技艺, 被茶叶界公认为“最高超的制茶工艺” 。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 。 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10道工序;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6道工序 。 制作优质精品铁观音必须具备"天、地、人"三个要素 。 天, 指适宜的气候环境, 在天气清朗, 昼夜温差较大, 刮东南风时制作者最佳;地, 指纯种铁观音茶树, 适应茶树生长的良好土壤、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人, 指精湛的采制技术 。 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 灵活掌握各道工序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 其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 先经晒青、凉青、摇青, 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 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 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 又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 而后又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 形成带有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的铁观音高雅品质 。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十分精细, 有“好喝不好制”之说, 铁观音制作技艺的关键是做青, 其所呈现的“绿叶红镶边”的神奇征象是其他茶类所没有的, 从而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味, 富有神韵和魅力, 在我国制界上独树一帜, 形成了铁观音茶文化, 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科学、经济价值 。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安溪铁观音发展至今, 已成为安溪最重要的民生产业 。 安溪全县108万人口中, 有80多万人口得益于茶产业, 有30多万人直接从事于茶产业 。 至2007年底, 安溪全县茶园总面积50万亩, 约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0;年产茶叶5.2万吨, 约占全国年茶叶总产量的1/25;各类茶叶加工企业550多家, 全县涉茶行业总产值57亿元 。 2007年安溪农民人均茶叶收入3560多元, 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的5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