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长气候条件利弊分析

    金溪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 。 年平均气温为17.9 ℃ , 4~10月月平均气温为17.8~29.5 ℃ ,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8 ℃ , 最低气温为-11.1 ℃;日最低气温≤-7.0 ℃的日数历年平均为0.2 d , 1967年和1991年最多为2 d;≥10 ℃积温为5 651 ℃ 。 年降雨量为1 787 mm , 除当年9月至翌年1月期间的5个月月平均降雨量在93~57 mm之外 , 其余各月平均降雨量都在100 mm以上 , 每月平均雨日>10 d 。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 , 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1%~83% 。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697 h 。
    有利气候因素
(1) 3月上旬平均气温为10.2 ℃ , 降雨量为58 mm , 此后逐旬增多 , 有利于茶芽萌动生长 。
(2) 3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为12.1~13.3 ℃ 。 旬降雨量为62~77 mm , 有利于鱼叶迅速展开 , 茶芽、叶片生长加快 , 可开始采摘优质名茶银毫、龙井等 。
(3) 4月上旬开始 , 旬平均气温为15.6 ℃ , 旬平均降雨量为96 mm , 茶芽、叶片生长快 , 是春茶采摘旺盛期 , 此时仍可采摘少量优质名茶和大量优质毛峰、炒青绿茶等 。
(4) 5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2.3 ℃ , 旬平均降雨量为90 mm , 有利于夏茶采摘 。
(5) 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为29.8 ℃ , 旬平均降雨量为35 mm 。 此时虽适宜秋茶生长 , 但量少质差 。
    不利气候因素
(1) 3月中、下旬<10 ℃低温阴雨天气≥3 d时 , 茶芽停止生长 , 叶片生长缓慢 。 如1998年3月15~30日连续16 d出现低温阴雨天气 , 致使春茶采摘期推迟到4月5日 , 采茶次数减少 , 优质名茶少且总产量低 。
(2) 夏、秋日最高温度>35 ℃的天气持续10 d左右时 , 茶树生产受到抑制 。 如1978年6月25日~9月8日 , 出现了52 d日平均气温≥30 ℃、69 d日最高温度≥35 ℃的强日照高温少雨天气 , 尤其是7月16日最高温度达40.8 ℃(为历年之最) , 导致夏秋茶难以抽梢 , 即使有少量抽梢 , 也因易老化而造成严重欠收 。 1978年茶叶总产量为75.6 t , 比1979年减少39.2 t 。
(3) 秋旱多使秋茶量少质差 。 金溪县1959~1999年共出现不同程度的伏秋旱、秋旱34 a , 机率为83% 。
(4) 冻害不利茶树越冬 , 严重的年份可导致茶树死亡 。 1991年12月28~30日连续3 d最低温度分别为-7.3 ℃、-11.1 ℃、-5.4 ℃ , 尤其是12月29日出现的异常奇寒低温天气 , 最低温度下降到-11.1 ℃(为历年之最) 。 此次低温维持时间较长 , 且地面(0 cm)最低温度下降到-16.1 ℃(为历年之最) , 此时天寒地冻 , 滴水成冰 , 致使全县有40%的茶树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 , 有20%左右的茶树冻死 。
根据金溪气候特点 , 我们认为影响金溪茶叶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 。 因此 , 根据1959~2000年的气候资料 , 采用数学期望公式P=(M/N+1)×100%来计算茶叶生产关键期的温度保证率 , 从而得出:3月上、中、下旬平均气温≥10 ℃的保证率分别为58%、81%、86%;4月上旬平均气温≥12 ℃、≥14 ℃的保证率分别为91%、84%;冬季>-10 ℃的保证率为9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