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 天心永乐禅寺正积极推行历史悠久的天心禅茶——扣冰茶 , 让“茶禅一味”这一饱含智慧的哲理为更多的世人受用 。
贯休(832-912) , 俗姓张 , 字德隐 , 婺州兰豁(今浙江兰溪)人 , 七岁出家 , 过目成诵 , 日诵《法华经》1000字 , 倒背如流 。 贯休又雅好吟诗 , 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 , 或吟寻偶对 , 或彼此唱和 , 见者无不惊异 。 贯休受戒以后 , 诗名日隆 , 仍至于远近闻名 。
唐景福(892)间 , 贯休云游杭州 , 吴越国君钱鏐慕名拜见 , 并索要诗篇 。 贯休赋诗《献钱尚父》一首 , 里面有“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 , 因为当时钱鏐有统治天下的野心 , 要求他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 。 贯休说:“州亦难添 , 诗亦难改 。 闲云野鹤 , 何天不可飞耶!”拂袖而去 , 从此云游天下 。
900年前后 , 贯休三次送友人入闽 , 在山心庵(今天心永乐禅寺)挂单时偶遇扣冰古佛 , 二人十分投缘 , 彻夜煮茶论禅 。 他以诗《怀武夷山僧》来记载这一段茶禅之缘 。 诗曰:
万叠仙山里 , 无缘见有缘 。
红心蕉绕屋 , 白额虎同禅 。
古木苔封菌 , 深崖乳杂泉 。
终期还此去 , 世事只如然 。
这首诗盛赞了古佛“群物侍伴 , 双虎同禅”的法喜禅悦 , 其中“古木苔封菌 , 深崖乳杂泉”之句则是描述了山心庵周边遍植老枞茶树的殊胜景象 。 “乳香”即指武夷茶香 , 武夷茶别称“石乳” , 这在他《怀武夷红石子》中也有写到:
常思红石子 , 独自住山椒 。 窗外猩猩语 , 炉中姹姹娇 。
乳香诸洞滴 , 地秀众峰朝 。 曾见奇人说 , 烟霞恨太遥 。
弋者终何慕 , 高吟坐绿鳌 。 烧侵姜芋窖 , 僧与水云袍 。
竹鞘畬刀缺 , 松枝猎箭牢 。 何时一相见 , 清话擘蟠桃 。
诗中的“炉中姹姹娇”是煮茶的场景;“乳香诸洞滴” , 明确地交代了当时武夷山已经普遍种植茶叶 。
茶和禅、茶和佛教素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仓颉造字比禅宗的出现固然要早 , 但 “荼”(即茶)字“人在禾木中”的构字法 , 正是对抽象而微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如同说图解字一般 , 在常人的眼里 , 一看到“禅”字 , 最先浮现在脑际便是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 。 佛教里也有许多“人在草木间”的故事 , 比如佛祖释迦牟尼正是在菩提树悟得真谛而创立佛教的 , 而禅宗本身也正是因为“拈花微笑”而确立和传承下来的 。 这也说明了茶和佛、茶和禅之间虽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 , 二者之间自古就存在着结成“茶佛一家”、产生“茶禅一味”的种子 , 此所谓“茶禅一味”的缘起 。
唐代赵州和尚和扣冰古佛“吃茶去”开了茶禅文化的先河 ,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把这一主题进行了传承和提升 , 揭示了茶道与禅学在精神上有着深层的相通 , 他手书“茶禅一味”的禅偈赠送来华学佛的日本弟子 , 即是对茶与禅内理相通的经典概括 。 后来 , “茶禅一味”四字真诀被日本茶道尊奉为核心理念 。
在国内 , 圆悟禅师“茶禅一味”的主张得到他得意弟子大慧宗杲禅师的发扬光大 。 大慧在圆悟处得悟后主持余杭径山寺 , 开“看话禅”宗风 , 远近参学弟子无数 , 日本等海外僧侣也纷纷跟风而至 。 径山寺原本就大量种茶 , 在佛事中有普茶等仪规 , 大慧禅师更是因地制宜把茶禅文化广为传播 。
大慧禅师的真传弟子道谦禅师把“茶禅一味”的精神带回了文化圣地武夷山 , 与本土的“三教”文化、朱子理学、武夷茶文化相交融 , 渐渐形成了中国茶道中最具代表性的武夷茶道 。 道谦禅师回到老家武夷山五夫里后 , 主持乡里的开善寺 。 当时的武夷山被称为“三朝理学驻足之薮” , 朱熹的养父刘子羽、老师刘子翚、岳父刘勉之既是理学硕儒 , 又是虔诚的佛徒 , 与道谦禅师过从甚密 , 常在开善寺与道谦禅师说法辩禅 。 青年时代的朱熹一味追求开悟 , 当他得知“开悟之说 , 不出于禅”后便追随道谦禅师在密庵、开善寺、天心庵(今天心永乐禅寺)“焚香沦茗、寄斋食粥学禅” , 持续一年多 , 几近弃儒从佛 。 绍兴二十年(1155年)五月 , 朱熹在天心庵问禅于来访的大慧宗杲禅师 , 大慧禅师以茶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 引茶入禅 , 援佛入儒 , 使得朱熹适然启悟 , 为他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
推荐阅读
- 禅月大师贯休与武夷茶
- 千年茶乡的茶文化发展
- 日本茶道与武夷山禅茶文化同宗同源
- 青海人的茶文化
- 福建省福安将建设中国最大茶文化主题
- 唐朝的茶文化
- 悟空壶里的禅茶意
- 茶文化中的养生术
- 试析茶艺
- 茶马古道沉淀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