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病虫的综合治理( 三 )



    茶树病害的生物防治,目前着重在应用农用抗菌素防治 。 浙湖南、广东等省从60年代起就试用放线酮(农抗101)、多抗霉素等农用抗菌素30~100ppm防治云纹叶枯病、茶饼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③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具有收效迅速,效果显著,使用简单和不受条件限制的优点 。 为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措施 。 在未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化学防治仍将是综合治理中的主要环节 。

    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品种,50年代以前多为植物性杀虫剂(鱼藤精、棉油皂等)、无机杀菌杀虫剂(硫酸铜、硫黄粉等)以及油剂(松脂合剂等) 。 50年代以后,有机合成杀虫剂如有机氯剂(DDT、六六六等)、有机磷剂(敌敌畏、乐果等)、氨基甲酸酯类(西维因等)以及其他类杀虫剂大量应用在茶园病虫害防治中 。 有机氯剂推广30年以来,曾在茶叶生产中起过积极作用 。 但是,由于这类农药具有稳定性,在动物体内降解慢,存在着对人畜慢性中毒和对环境污染的问题 。 有机磷剂中的对硫磷、内吸磷等具有高毒性 。 这些高残留、高毒性的农药已在1972年明令规定禁止和停止在茶园中使用 。 70年代中期起,新的一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溴氰菊醋、杀灭菊酯、联苯菊酯(天王星)等10多个品种相继在茶园中试用 。 这类药剂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 。 具有使用剂量小,毒性低的优点 。 其中联苯菊酯(天王星)等品种杀虫谱广,杀虫效力高,并可兼治害螨,近年来有茶叶生产迅速推广 。

    目前“第四代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正在崛起 。 这类农业茶不是直接杀死害虫,而是引起昆虫生理上的某些特异性反应,最终使其无法生存 。 茶树上已试用的品种有抑制昆虫脱皮的扑虱灵(优乐得)、除虫脲(敌灭灵)等 。 它们对环境和天敌安全,适合在综合治理中与生物防治协调应用 。

    茶树收获的对象是新梢,在一年中分批多次采收 。 采摘的新梢就是直接施药的部位 。 茶树的叶片较薄,单位重量叶片的表面积比其他作物大,在同样重量情况下,茶树可以有较多的叶片来承受农药 。 再者,茶叶是一种饮料作物,对品质的要求严格 。 茶叶饮用时须经几次浸泡,使农药有较多的机会进入茶汤中 。 根据上述茶叶生产的特点,在茶树上使用农药比其他作物要求更为严格 。 必须慎重选择农药品种和讲究农药使用技术 。

    化学防治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在茶园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但是,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如农药品种选用不当,农药浓度使用过高,用药时期不适当,不按安全间隔期采茶等,会出现下列副作用:

    农药残留量问题:1972年我国曾明文规定茶叶和蔬菜上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 并在1978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DDT和666以后,农药残留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 目前,我国茶叶中的DDT、六六六的残留水平已低于大多数国家制订的允许残留标准 。 但是,个别地区和农户仍有使用剧毒的甲胺磷和三氯杀螨醇(其中含1.5~5%DDT)等品种的做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以保证人体健康和茶叶出口信誉 。

    其次,病虫产生抗药性问题:长期边疆地在茶园中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的农药防治一种病虫,则该种病虫种群会对这种(类)农药逐渐适应,而产生抗性 。 如近年来敌敌畏对茶尺蠖,乐果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明显下降,用药剂量不断啬,这标志着抗性的发展 。

    第三,导致害虫的再猖獗问题:不按防治标准,“见虫就治”,并且“彻底消灭”,这样的施药方法,使害虫的天敌因缺乏食料,种群密度也随之下降 。 此外,茶园中长期来提介的喷湿、喷透“地毯式”的施药方式,使隐蔽在茶丛内部的益虫与害虫同归于尽 。 害虫由于失去天敌的自然控制,出现了病虫种类的再猖獗 。 次要害虫变成了主要害虫 。 加60年代中期起蚧类的再猖獗和70年代初起茶叶害螨的再猖獗,是明显的实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