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中国的饮茶方式( 二 )


提茶瓶者沿门点送茶在"朔望日"显得最为重要 , 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 , 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 , 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 , 茶在西周时代曾作祭祀品 , 南宋临安的百姓们或许以茶代酒 , 是否古风犹存?待考 。 提茶瓶者点送茶遇上本街婚丧之事还起着"往来传语"作用 , 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载:更有提茶瓶之人 , 每日邻里 , 互相支茶 , 相问动静 , 凡百吉凶之家 , 人皆盈门 。
邓之诚的注解云: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 。 寻常月旦望 , 每日与人传语往还 , 或许集人
情分子 。 看来提茶瓶者利用点送茶之机 , 在本社区内传递信息 , 如某家老人去世 , 某家少壮夭折 , 某家嫁女 , 某家娶媳 , 某家做寿 , 某家乔迁……这些社区大事全靠提茶瓶人"传语往还" , 有时还当"分子头" , 歙钱集体送礼 。 提茶瓶者点送茶不仅给千家万户送了茶 , 还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导和 。 于联络感情、和衷共济大有裨益 。
上面所提到的东京 , 即今之开封 , 时为北宋都城 。 说明提茶瓶点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 。
点送茶另一方式是"龊茶" , 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 , 身份不高贵 , 但比寻常百姓是楼上铺晒席--高出一篾片 。 就因为有那么小小一点权势 , 他们便可借点送茶之机 , 敲街市商贾的竹杠 。 和尚道士也点送茶 , 以广结善缘 , 沽名钓誉 , 并借机张罗"生意"(为人办法事) , 以此作进身之阶 。
在南宋大酒楼还有另一种点送茶 。 食客登楼就座 , 便有跑堂的"提瓶献茗" , 待以上礼 , 别具一格的是盏中加入时令鲜花 , 以增茶香 , 称之为"点花茶" 。
点送茶是茶道与民俗的结合 , 颇富民间色彩 。 宋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浮浪子弟一方面继承唐代的品饮艺术 , 但另一方面却抛弃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 , 将饮茶变成了玩茶 , 分茶、斗茶便是他们百无聊赖的创造 。
分茶游戏始于北宋末年 , 蔡京著《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 , 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 , 宴会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 , 亲自煮水煎茶 , 注汤击拂 , 其手法妙在不同于一般点茶 , 盏面乳白色 , 幻化出"疏星朗月"图象 。
这便是古怪刁钻的分茶游戏 。 要求击拂后盏面的汤纹水脉的线条、多彩的茶汤色调、富变化的袅袅热气 , 经茶人臆想 , 组合成一幅幅朦胧画面 , 状若山水云雾 , 状若花鸟虫鱼 , 状若林荫草舍……称之为"水丹青" 。 据说僧人福全最擅此道 , 他甚至能将茶汤幻成一句诗 , 若同时点四盏 , 便得四句诗 , 并连贯成一首绝句 。 这位分茶能手颇有名气 , 常有施主请求他表演 , 以一饱眼福 。 福全骄矜自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 , 巧尽工夫学不成 , 却笑当时陆鸿渐 , 煎茶赢得好名声 。 这位僧人自视甚高 , 竟不把茶神陆羽往眼里瞧 。 社会风气如此 , 也难怪这位和尚自吹自擂 。
宋代诗人咏分茶游戏的诗句有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矮低斜行闲作草 , 晴窗细乳戏分茶" , 杨万里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写的最生动传神 , 诗曰:
分茶何似煎茶好 , 煎茶不似分茶巧 。
蒸水老禅弄泉声 , 隆兴元春新玉爪 。
二者相遭兔瓯面 , 怪怪奇奇真善幻 。
纷如擘絮行太空 , 影落寒江能万变 。
银瓶首下仍尻高 , 注汤作字势嫖姚 。 宋人不满足于实实在在的煮水、击拂 , 而将茶事升华为一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 从茶事中"分"出一个未载入艺术史册的艺术门类 。 显上人就是当时颇有造诣的"分茶艺术家" , 巧手击拂 , 竟在盏面形成这样的画面:高天行云 , 飘飘浮浮 , 游离不定;万木萧索 , 江影幻变 , 不可捉摸 。 倾瓶点茶 , 线条潇洒 , 盏面又如现狂草 , 字体雄健遒劲 。 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茶画" , 有如今之抽象画 , 却昙花一现;有如今之朦胧诗 , 却无法印成铅字 。 宋人游戏人生并不足取 , 但他们对艺术的灵性令人佩服 。 或许他们缺乏唐代艺术家的大气派 , 但丰富的想象力及细腻的艺术感觉并不逊于前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