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茶生产工艺

清嘉靖《夔州府志》载:“开县凡山皆产茶……”据《开县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1665年)全县产茶2000担 , 至咸丰年间毁之无存 , 清末复苏 , 民国三十年产茶8598担 , 民国三十七年达10000担 。 ”由于战争连绵 , 到解放前开县茶叶已失去原来的繁荣而走向衰败 , 1949年全县仅有茶树320万丛 , 产茶2800担 。
建国后经过恢复发展 , 到1984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2567公顷 , 后有所下滑 , 至1990年后基本稳定在2134公顷 , 其中采摘面积1834公顷 。
1、茶园分布
开县茶园主要分布在中山区 , 海拔最低的清坪茶场310米 , 最高的胜利茶场1180米 , 其中海拔600~800米茶园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0%以上 。 全县共有53个乡(镇)486个自然村生产茶叶 。 全县共分为西北茶区、东北茶区和西南茶区三大区 , 以西北茶区面积最大 , 属老茶区 。
【龙珠茶生产工艺】 龙珠茶原产地位于西北茶区的敦好镇 , 茶区山清水秀 , 绿树葱笼 。 整个西北茶区都生产龙珠茶 , 主要乡镇有:敦好、紫水、正坝、和谦、温泉、大进、梓潼、郭家、锦竹等 , 共有茶园1170公顷 , 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一半多 , 整个茶区属农业经济区 , 工业落后 , 无任何工业污染 , 是一片难得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区 。
2、茶树品种
开县茶树品种 , 在六十年代以前茶种全采自本地的地方群体品种 , 统称为四川中小叶群体品种 , 六十年代以后茶叶大发展 , 先后从云南、浙江、福建、安徽等省调进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福鼎大白茶、大红袍、佛手、梅占、鸠坑、毛蟹、水仙等品种 。 1981年茶叶区划时 , 县农业局对全县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 。 按茶树分枝习性分为乔木型大叶种、半乔木大叶、灌木中叶和灌木小叶四种 。 乔木大叶主要是引进的云南勐海、凤庆大叶种 , 现仅在低山茶区有少量分布 , 面积150公顷;半乔木大叶类:福鼎大白茶和本地枇杷大叶茶 , 主要分布在樟潼、大进、温泉、岩水、正坝等地 , 面积360公顷;灌木中叶类:以本地的梭子茶、冬青茶、鸡鸣卵叶茶为最多 , 是全县茶树的主栽品种 , 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0% , 面积1220公顷 , 其次是调进的大红袍、水仙、梅占、鸠坑、佛手等 , 有茶园面积400公顷灌木小叶种仅有寄生苞茶和紫芽茶等 , 由于产量低 , 已无成片种植 , 只零星分布在梓潼、大进、北泉等地 。 上述品种以鸡鸣卵叶茶表现最佳 。
龙珠茶产区是渝东北最古老的茶区 , 茶树品种主要是地方群体品种 , 六十年代大发展也主要是采摘本地茶种 。 在群体品种中以鸡鸣卵叶茶所占面积最大 , 表现最好 , 成为主栽品种 。 该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芽种 , 叶长6.2-9.8cm , 叶宽4-5cm , 产量较高 , 适应性强 , 制绿茶品质绝佳 , 经四川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测定 , 内含物丰富 , 春茶一芽二叶鲜叶含咖啡碱3.26% , 氨基酸总量4.79% , 茶多酚23.28% , 儿茶素总量129.79mg/g,适制绿茶 , 香高、味浓、耐冲泡 。 1986年扦插繁殖纯度较高鸡鸣卵叶茶74万株6.7公顷 。 之后 , 龙珠茶原料基地将逐年改换品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