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我国茶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 这个时期茶馆的显着特点便是各种戏曲演出活动在茶馆里找到了它们的广阔天地, 拥有了勃勃生机的发展空间 。 缘此说, “戏曲是茶叶浇灌出来的一门艺术”委实不错 。 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 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 在北京风靡一时的茶园, 便是那个时期京茶文化的一种真实写照 。
所谓“茶园”, 据包世臣《都剧赋序》记载:嘉庆年间北京的戏园即有“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的说法”, 于“其地度中建台(舞台), 三面皆环以楼(茶楼)”, 茶园、戏园二园合一, 故旧时北京戏园又称茶园 。 后世的“戏园”、“戏馆”之名, 即出自“茶园”、“茶馆” 。 由是观之, 老北京的茶园, 就是茶馆、戏馆的融合体, 票友在茶园里, 既听戏又喝茶, 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人生乐趣 。
北京茶园的兴起, 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 清朝的八旗子弟们, 是靠骑在马背上进关入主京城的, 经过几代君王的治理, 清廷天下已呈现出物阜民丰的盛世景象, 这些闲下来的贵族官吏, 便想着法子消遣娱乐, 茶馆茶楼便成了他们极好的去处 。
【中国北方的茶园物语】为了适应茶客们精神方面的需求, 当时老北京的书茶馆(即以曲艺演出为主的茶馆)空前盛行 。 据记载:当时北京的“东悦轩”、“同和轩”两处是评书名角的荟萃之地, 茶客们在品茗的同时, 又能充分享受到听评书、鼓词的快乐, 可谓极大丰富了北京各阶层茶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
至于戏曲(一般为素唱或小折子戏)走进茶馆, 使茶馆的功能容量提升到茶园的内涵, 还有一段歪打正着的传闻 。 据传清道光三十年(1821年)皇帝驾崩, 依据当时清廷规定, 天下要三年内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这个规定对于以演出为生的演员们来说, 可是个要命的的大事, 如果按规定硬撑下去, 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啊!于是, 戏曲界的演员们一策划, 把在戏园里的演出搬到茶馆里去, 不就峰回路转了吗?因为演员在茶馆里唱戏是为了喝茶, 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 喝茶是生活的必需, 算不上什么娱乐活动, 也就与清廷的规定不悖了 。 于是, 由戏园、茶园合二为一的大茶园就应运而生了 。
北京茶园的产生, 是否与这个传说故事有关, 尚不得而知 。 但是戏曲走进茶园使茶馆文代迅速提升 。 戏曲借助茶园这个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平台, 发展了自身, 影响了社会, 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 据载, 清末民国年间, 不少戏曲名角都在茶园里走穴献艺 。 北京一些有名的茶园, 如“广和茶园”、“东顺和茶园”、“青云阁茶园”等, 都邀请过京剧名角如程砚秋、李世进、马连良、梅兰芳等到园里登台亮相, 曾轰动京师朝野 。
对于老北京茶园情景的记述,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话最具权威性 。 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说:“(北京)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 是朋友们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 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 。 ”“当年的戏馆不卖门票, 只收茶钱, 听戏的刚进园子, ‘看座的’就忙过来招呼了 。 先替他找好座位儿, 再顺手给他铺上一个蓝布垫子, 很快地沏来一壶香片(花茶)茶, 最后才递给他一张不过两个火柴盒这么大的薄黄纸条, 这就是那个时期的戏单 。 ”
时下, 各具特色的茶艺馆、茶艺中心、戏曲茶座、茶艺厅等, 尊贵高雅、琳琅满目, 功能更具周全时尚, 内饰更加经典豪华 。 但老北京的茶园, 无疑是它们发展的原始平台, 是现代茶馆文化的光彩史页 。
推荐阅读
- 黑茶,古道上的神奇色彩
- 怎样在IMDisplay中修改图片的大小
- 拌素什锦的做法大全 拌素什锦如何做
- 米线的做法 米线的做法
- 酸辣烩土豆饼的做法 酸辣烩土豆饼怎么做
- 藜麦鸡肉丸怎么做 藜麦鸡肉丸的做法
- 榴莲壳炖鸡的做法
- 冬瓜薏米排骨汤的做法
- 孜然肉片的做法 孜然肉片怎么做好吃
- 清蒸鲫鱼 清蒸鲫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