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虫害--茶树折带黄毒蛾

学名 Artaxa flava (Bremer) 鳞翅目 , 毒蛾科 。 异名Euproctis flava (Bremer) 。 别名黄毒蛾、柿黄毒蛾、杉皮毒蛾 。 分布华北、东北、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 。 寄主 茶、苹果、槟沙果、海棠、梨、山楂、樱桃、桃、李、梅、柿、枇杷、石榴、栗、榛、蔷薇等林果及药用植物 。 为害特点 幼虫食芽、叶 , 将叶吃成缺刻或孔洞 , 严重的把叶片吃光 , 并啃食枝条的皮 。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15—18mm , 翅展35—42mm , 雄略小 , 体黄色或浅橙黄色 。 触角栉齿状 , 雄较雌发达;复眼黑色;下唇须橙黄色 。 前翅黄色 , 中部具棕褐色宽横带l条 , 从前缘外斜至中室后缘折角内斜止于后缘 , 形成折带 , 故称折带黄毒蛾 。 带两侧为浅黄色线镶边 , 翅顶区具棕褐色圆点2个 , 位于近外缘顶角处及中部偏前 。 后翅无斑纹 , 基部色浅 , 外缘 淡色深 。 缘毛浅黄色 。 卵半圆形或扁圆形 , 直径0.5一0.6mm , 黄色 , 数十粒至数百粒成块 , 排列为2—4层 , 卵块长椭圆形 , 并覆有黄色茸毛 。 幼虫体长30一40mm , 头黑褐色 , 上具细毛 。 体黄色或橙黄色 , 胸部和第5一10腹节背面两侧各具黑色纵带1条 , 其胸部前宽后窄 , 前胸下侧与腹线相接 , 5一10腹节则前窄后宽 , 至第8腹节两线相接合于背面 。 臀板黑色 , 第8节至腹末背面为黑色 。 第l、2腹节背面具长椭圆形黑斑 , 毛瘤长在黑斑上 。 各体节上毛瘤暗黄色或暗黄褐色 , 其中l、2、8腹节背面毛瘤大而黑色 , 毛瘤上有黄褐色或浅黑褐色长毛 。 腹线为l条黑色纵带 。 胸足褐色 , 具光泽 。 腹足发达 , 淡黑色 , 疏生淡褐色毛 。 背线橙黄色 , 较细 , 但在中、后胸节处较宽 , 中断于体背黑斑上 。 气门下线淡橙黄色 , 气门黑褐色近圆形 。 腹足、臀足趾钩单序纵行 , 趾钩39—40个 。 蛹长12一18mm , 黄褐色 , 臀棘长 , 末端有钩 。 茧长25—30mm , 椭圆形 , 灰褐色 。 生活习性 年生2代 , 以3—4龄幼虫在树洞或树干基部缝隙、杂草、落叶等杂物下结网群集越冬 , 翌春上树为害芽叶 。 老熟幼虫5月底结茧化蛹 , 蛹期约15天 。 6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 , 并交尾产卵 , 卵期14天左右 。 第l代幼虫7月初孵化 , 为害到8月底老熟化蛹 , 蛹期约10天 。 第l代成虫9月发生后交配产卵 , 9月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 , 为害到秋末 , 以3—4龄幼虫越冬 。 幼虫孵化后多群集叶背为害 , 并吐丝网群居枝上 , 老龄时多至树干基部、各种缝隙吐丝群集 , 多于早晨及黄昏取食 。 成虫昼伏夜出 , 卵多产在叶背 , 每雌产卵600一700粒 。 该虫寄生性天敌有寄生蝇等20多种 。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落叶、杂草 , 刮除粗树皮 , 杀灭越冬幼虫 。 (2)及时摘除卵块 , 捕杀群集幼虫 。 (3)低龄幼虫为害期药剂防治参考茶毒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