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滇西茶马古道上的水墨画卷

走进鲁史镇 , 站在鲁史完小教学楼楼顶 , 鲁史古镇全貌一目了然 , 黛色的瓦、飞翘的圆角 , 像是许多圆头鲤鱼聚在一起 。
沿着长长的楼梯街走下去 , 便可以到达古镇的中心四方街 。 青石铺就的楼梯街又长又陡 , 南北走向 , 长266米 , 宽4米 , 是滇西茶马古道的过境段 , 也是古镇最有特色的街道 。 在微雨时节 , 铺路的青石滑溜溜的 , 一半是因为湿 , 一半是因为它的光滑 。 每块青石都被磨得棱角全无 , 透亮得甚至可以映出人影 , 上面还时不时有小小如碗般的凹处 , 储满了雨水 , 倒映着天光檐影 。 这些凹处 , 就是千百年来马帮经过时留下的蹄印 。 即使到现在 , 鲁史也随处可见卖马掌、马鞍等骡马用具的铺子 , 人们依旧用骡马驮着货物悠悠地走在路上 , 一如他们的祖辈一般 。
“没有人不会被这里独特秀丽的古建筑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而陶醉 , 甚至流连忘返 。 ”到过鲁史的人都这么说 。
白墙 , 格窗 , 拱门 , 飞檐 。 一条条老街 , 一节节青石 , 一道道深深浅浅的马蹄印 , 每一个走进鲁史的人 , 都会被鲁史所折服 , 多少年已悄然走过 , 而今 , 她们依然在诉说着当年栩栩如生的岁月 。
黄昏 , 在小巷里徜徉 , 肯定会觉得时间已经凝固 , 只有风尘让这里染就了一身的淡墨 。 千年前就安然在这里的古镇 , 除了那曾经川动的人流、带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外 , 老街似乎永远是一种底色 , 那是国画大师的杰作呵 , 淡墨和浓青 , 让古镇鲁史如此的古朴、凝重和厚重 。
看那两旁树立的木质结构层楼 , 风蚀了她的青春 , 彰显出无尽的岁月沧桑 , 墨色里透露出古镇的浓浓底蕴 。 拐过一街口 , 推开一扇虚掩的门——哦 , 庭院深深 , 一进、两进、三进 , 从街中心穿过 , 可一直至街后的阁楼 。 这些老宅 , 堂屋宽敞 , 天井、天窗洞开 , 木楼梯、木地板、木套床 , 古色古香 。 不管你留意不留意 , 你都可见石雕、木雕和砖雕在这里抢着你的眼球 。
在老街深处的一角 , 有一处门前依然是窄窄的小巷口 , 只见拱形的门脸旁刻写着“骆英才大院”字样 。 大院属典型的走马转阁四合院 , 建筑面积692平方米 , 木质的门窗雕梁画凤 , 工艺十分精美 。 院子的主人是川人骆英才 , 他跟随父亲从老远的地方来到了鲁史 , 只住了一夜 , 便被鲁史适宜种茶的环境所吸引 。 从此 , 骆英才成了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茶人 , 先后开挖种植发展茶园400多亩 , 并在离街子约3公里的地方开办了第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俊得昌”号茶叶庄园 , 长期从事茶叶的精制和贸易 。 当时 , 由骆英才带领茶农研制的“明前春尖”和“雨露谷花”两个茶叶品种曾成为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 , 随着南来北往的马帮传遍云南甚至邻国 。
“半为山村半为市 , 可作农舍可作商 。 ”小镇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迎来送往着一队队马帮 , 茶马古道的繁忙亦月复一月维系着小镇勃勃的生机 。 如今 , 夜宿小镇 , 大清早你就会被相闻的鸡犬声催起 。 老街热闹起来 , “吱呀”的开门声此起彼伏 。 生意人缓缓卸下那一块块高高的门板 , 伸个懒腰、打个呵欠后 , 在不远处油炸点心的青烟和香味中 , 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摆放出来了 。 布匹、酱菜、铁锹、水瓢……早市的生意自然兴隆 , 老板笑呵呵忙活着 , 这是小镇一天的序曲 。 偶尔也能看见挂着铃铛的马匹 , 驮着柴禾煤炭从街中心穿过 , 重蹈着古巷石板路上岁月留下的马蹄印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