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在解放以前

 普洱茶的历史是悠久的, 形成时间是漫长的 。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 对普洱茶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 。 普洱茶的史料记载很少, 只留下少许的孑言片语, 供人们参考、研究、思考、探索 。 使得普洱茶更具传奇与魅力 。
明、清朝, 普洱茶外销, 运输靠马帮 。 马帮把“茶”运到西藏, 京城, 东南亚等各地, 有些地方还要经过水路, 少则几个月, 多则一年 。 “茶”在马背上颠簸、晃动, 摩擦发热, 途经山区, 湿度非常大, 都会造成普洱茶, 非人为自然发酵 。
又据范和钧先生所写:“每年冬季将来时, 把收购积存的干青毛茶取出, 开灶蒸压后, 装入布袋, 积压成心型, 然后放置屋角阴凉处约四十天后, 布袋发微热约40℃左右, 袋内茶叶则已发酵完毕, 解开布袋, 取出紧茶, 在外包绵纸, 即可包装定型, ……”
又据李拂一先生所写:“佛海茶叶制茶, 计分初制, 再制两次手续 。 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 入釜炒使凋萎, 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条, 晒干或晾干即得, 是为初制茶 。 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 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 。 入篮须湿以少许水分, 以防齏脆 。 竹篮四周, 放以大竹(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 逐次加茶, 以拳或棒捣压, 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 然后分口堆存, 任其发酵, 任其蒸发自行干燥, 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 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 。 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曰‘散茶’ 。 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 再加工制为‘圆茶’、‘砖茶’及‘紧茶’ 。 ”
又据李拂一先生所写:“‘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茶底’, 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盖’黑茶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 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甄中蒸之, 其柔软, 倾入紧茶布袋, 由袋口逐渐收紧, 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方向, 轮转而紧揉之, 使成一心脏形茶团, 是为‘紧茶’ 。 ‘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 。 ‘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 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 。 成团后, 因水分尚多, 又发酵一次, 是为第三次之发酵 。 数日之后, 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 。 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 。 ”
又据记载:蒙舍蛮, 用茶与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
【普洱茶在解放以前】以上可看出, 先民们对解决普洱茶“酽”的问题, 用了自觉与不自觉的方法, 叹服他们的智慧之余, 更对普洱茶加深了解 。 解放前之普洱茶与现在之普洱茶, 是不同的 。 普洱茶的发展, 还需要智者仁人更多的努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