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印象

  茶之印象
     一位朋友路过三门峡时来看我 , 带了一盒上等茶叶 , 并向我讲述了他多年喝茶的悟道 , 颇有趣味 , 引起了我对茶的兴趣 。
我认为世间所有的植物都是可以饮用的 , 而茶之所以能脱颖而出 , 自与它的造化有关 。 相传 , 神农尝百草 , 发现茶树 , 仅是鉴别、断定茶有提神、止渴之药效而已 。 而今的茶能成为“国饮” , 则有无数人的贡献 。
好茶需要土地、气候等诸多条件 , 要泡出好味道也需要好的泉水 。 这也和做人的道理一样 , 人和茶是相通的 。 不同的是好人喝茶 , 坏人也喝茶 , 还有人享受不了茶的妙用 。
中国的名茶颇多 , 名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祁门红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冻顶乌龙茶、君山银针、白毫银针、云南普洱茶等 , 极品的茶当然很少 。 当喝茶已成为人们的习惯时 , 更多的人也不再去过多的讲究茶的品种和器具 , 这也是茶的大众化和其具有的大众文化 。 人们推崇的茶圣 , 当属唐代的陆羽 。 陆羽为了茶一生忙碌 , 为探寻水源 , 其踪迹几乎遍及当时唐代帝国的版图 。 他名山无不登、名茶无不采、名水无不饮、名寺无不游、名人无不交 , 故而编著出不朽的《茶经》 。 他是茶癖、茶癫、茶怪、茶圣、茶神、茶仙 , 总而言之 , 他是茶的化身 。
来源:www.artxun.com

饮茶的壶 , 最好的莫过于宜兴紫砂壶 。 宜兴壶艺创始于明朝正德年间 , 由江苏宜兴县金沙寺一僧人用紫砂泥巧制而成 , 既吸湿又保温 , 其精致细腻的外形更有把玩欣赏的价值 。
我喜欢茶的苦与涩 , 喜欢通过这种味道来寻求口舌的刺激 , 解渴生津自是必不可少 , 更多的是用茶的味道来释放心中的无奈和痛苦 。 很多时候 , 我认为茶完全可以替代酒 。 酒是会伤人的 , 而茶则不然 , 用茶仍可以显示你的豪放 , 但不会使你发狂 。
饮茶的习惯不仅是中国人发明的 , 印度、非洲等地的人也喜欢饮茶 。 1823年 , 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 , 从而就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 。 这是片面的 , 植物学家们认为茶树的起源至今已有7000万年历史 , 中国曾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 这一点毋庸置疑 。 茶本平凡 , 人们赋予其新的内涵:茶乃自然之物 , 有心的人挖掘出它的境界和神韵 , 使其成为一种文化 , 并且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 , 品茶往往被文人视为高雅、淡定、享受的一种方式和心态 。 我是喜欢喝茶的人 , 尤其喜欢浓茶 , 但我又是一个对喝茶不太讲究的人 , 茶的功能很多 , 文人们也曾对茶引申出许多的故事和联想 , 甚至大谈特谈 , 去为茶歌功颂德 。
来源:www.artxun.com

我读过很多有关茶的书籍和文章 , 也经常被其文章的精美和文采的精华而感动 。 在学到知识和长了见识的同时 , 我隐约感到 , 那些对茶的论道似乎早已超过了茶本身的意义 。 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 , 相继出现了许多有关茶文化的专著 。 宋代赵佶的《大观茶论》、明朝钱椿年的《制茶新谱》、清代刘源长的《茶史》等都是佳作 。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 , 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 , 日本把茶道精神则概括为“和、清、静、寂”四个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