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学名:Archidendronclypearia(Jack)I.C.Nielsen)是豆科猴耳环属植物,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无刺,有明显的棱角,密被黄褐色绒毛 。托叶早落;二回羽状复叶;羽片3-8对,通常4-5对 。花具短梗,数朵聚成小头状花序,再排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 。荚果旋卷,宽1-1.5厘米,边缘在种子间溢缩;种子4-10颗,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约1厘米,黑色,种皮皱缩 。花期2-6月;果期4-8月 。
热带亚洲广泛分布;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生长于林中 。
该树木材纹理致密,宜作箱板、家具、农具等用 。枝叶治风湿、跌打烫伤,嫩枝为胶虫寄主 。叶光亮,花期长,宜作风景树 。根深,萌芽力强,为重要水土保持及混交树种 。宜于在华南热带、南亚热带城镇改造疏残林及营造复层混交水源林和风景林 。树皮含单宁,可提制栲胶 。
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无刺,有明显的棱角,密被黄褐色绒毛 。托叶早落;二回羽状复叶;羽片3-8对,通常4-5对;总叶柄具四棱,密被黄褐色柔毛,叶轴上及叶柄近基部处有腺体,最下部的羽片有小叶3-6对,最顶部的羽片有小叶10-12对,有时可达16对;小叶革质,斜菱形,长1-7厘米,宽0.7-3厘米,顶部的最大,往下渐小,上面光亮,两面稍被褐色短柔毛,基部极不等侧,近无柄 。
花具短梗,数朵聚成小头状花序,再排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花萼钟状,长约2毫米,5齿裂,与花冠同密被褐色柔毛;花冠白色或淡黄色,长4-5毫米,中部以下合生,裂片披针形;雄蕊长约为花冠的2倍,下部合生;子房具短柄,有毛 。
荚果旋卷,宽1-1.5厘米,边缘在种子间溢缩;种子4-10颗,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约1厘米,黑色,种皮皱缩 。花期2-6月;果期4-8月 。
文章插图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生于林中 。热带亚洲广布 。
树皮含单宁,可提制栲胶 。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对土壤要求不严,宜选用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的微酸性壤土种植 。选择在山谷和山腰以下,温暖而阴凉的环境,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立地,造林前2个月内完成林地清理、整地和挖穴工作 。穴垦整地,造林时根据需要确定株行距,进行采集嫩枝嫩叶为药物生产原料的造林,可以采用0.5×0.5米的株行距,品字形排列 。
育苗
常采用播种繁殖,于9-10月间采种,采种时要选择子粒饱满、无病虫害的荚果,将其晾晒脱粒,干藏于干燥通风处,以防发霉 。春季育苗,播种前将种子浸泡8-10小时后取出播种 。开沟条播,沟距60厘米,覆土2-3厘米,播后保持畦土湿润,约10天发芽,每公顷用种量约150千克 。苗出齐后,应加强除草松土追肥等管理工作 。
定植
苗木栽植应选择阴天或小雨天进行,宜在春季苗木芽萌动前进行,选择苗高30-50厘米的壮苗,栽植深度比苗木原土痕深1-2厘米,栽植时掌握“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点 。
抚育管理
1补植猴耳环苗木造林成活率较低,只有60-70%,造林1个月后应及时检查并补植 。
2施肥定苗后结合灌水追施淡薄有机肥和化肥,加速幼树生长,8月上旬以前要以施氮肥为主,8月中下旬至9月间,以施用氮、磷、钾等复混肥为主,施肥时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 。晚秋时可在树干周围开沟施肥1次,保证来年生长肥力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