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明]饮 茶 风 俗(二) 四 回族的刮碗子茶
【二 饮 茶 风 俗】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 , 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 (区)最为集中 。 回族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 , 气候干旱寒冷 , 蔬菜缺乏 , 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 。 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 , 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 , 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 , 帮助消比 。 所以 , 自古以来 , 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
回族饮茶 , 方式多样 ,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 。 刮碗子茶用的茶具 , 俗称"三件套" 。 它有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 。 茶碗盛茶 , 碗盖保香 , 碗托防烫 。 喝茶时 , 一手提托 , 一手握盖 , 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 , 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 , 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 , 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 , 冲泡茶时 , 除茶碗中放茶外 , 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 , 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 , 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 , 通常多达八种 , 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宝茶" 。 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 , 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 , 因此 , 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 。 一般说来 , 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 , 随即加盖 , 经5分钟后开饮 , 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 , 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 , 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 , 茶的滋味开始变淡 , 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 , 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 。 大抵说来 , 一杯刮碗子茶 , 能冲泡5-6次 , 甚至更多 。
回族同胞认为 , 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 , 且次次不同 , 又能去腻生津 , 滋补强身 , 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
五 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 , 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 。 在牧区 , 他们习惯于 "一日三餐茶" , 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 。 每日清晨 , 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 , 供全家整天享用 。 蒙古族喜欢喝热茶 , 早上 , 他们一边喝茶 , 一边吃炒米 。 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 , 供随时取饮 。 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 , 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 , 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 , 煮茶的器具是铁锅 。 制作时 , 应先把砖茶打碎 , 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 , 盛水2-3公斤 , 烧水至刚沸腾时 , 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 。 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 , 掺入奶 , 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 。 稍加搅动 , 再加入适量盐巴 。 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 , 才算煮好了 , 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 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 , 茶汤滋味的好坏 , 营养成分的多少 , 与用茶、加水、掺奶 , 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 。 如茶叶放迟了 , 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 , 茶味就会出不来 。 而煮茶时间过长 , 又会丧失茶香味 。 蒙古族同胞认为 , 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 , 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 。 为此 , 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 。 大凡姑娘从懂事起 , 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 。 当姑娘出嫁时 , 在新婚燕尔之际 , 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 , 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 。 要不 , 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
六 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 , 他们世代相处 , 十分好客 , 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 , 但却都喜欢喝油茶 。 因此 , 凡在喜庆佳节 , 或亲朋贵客进门 , 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