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蛾类中常见的害虫有茶尺蠖(Ectropis obipua hypulina Wehrli )和油桐尺蠖( Buasra suppressaria Guenee) 。 局部地区发生的有术撩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 Grey)、云尺蠖(Brzura thabetaria Oberthwur)、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 (Herrich-Schaeffer)]等 。 茶尺蠖在浙江、江苏、安徽等省茶区发生普遍 。 目前 , 有向南方茶区蔓延的趋势 , 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已有发生 。 油桐尺蠖在华南和西南茶区发生严重势 。 目前已蔓延到江南茶区 。 云尺蠖在西南茶区发生普遍 。
木64尺蠖是近年来由林木上进入茶园的一种新害虫 , 已在浙江、安徽等省茶区发生 , 并有蔓延之势 。 尺蠖蛾类的卵多成堆产于茶树枝娅间、茎干裂缝处或枯枝落叶中 。 卵鲜绿至蓝绿色 。 茶尺蠖的卵块上覆有灰白色丝絮 。 油桐尺蠖的卵块上覆有黄色绒毛 。 幼虫腹足仅两对 , 爬行时体弯成拱形 , 因此 , 俗称拱拱虫 。 茶尺蠖1、2龄幼虫黑至黑褐色 , 3龄以后茶褐至灰褐色 , 第2腹节有一“、”字黑纹 , 第8腹节有一菱形黑纹 , 随着虫龄增大黑纹也愈明显 。 油桐尺蠖、木64尺蠖和云尺蠖幼虫体型大 , 体色变化大 , 灰色、深褐色、褚褐色或绿色 。 头两侧有角状突起 , 腹部第8节有微突 。 油桐尺蠖与云尺蠖的区别在于前胸腹面色泽不同 , 前者灰绿色 , 后者为黑色 。 木撩尺蠖腹部每节有一个黄色圆斑 。 幼虫从卵块中孵化出来后 , 聚集在茶丛冠面 , 仅咬食芽叶上表皮和叶肉 , 使叶面产生褐色斑点 。 幼虫性活泼 , 爬行迅速 , 遇惊吐丝下垂 。 2,3龄(茶尺蠖2龄、大型尺蠖3龄)幼虫将叶片咬成缺刻 。 3,4龄以后 , 食量明显增大 。 如木64尺蠖在茶树叶面积指数3的茶园中 , 每平方米茶树上有4、5龄幼虫18-21头 , 即可将全部老叶吃光 。 3龄后幼虫畏光 , 晴天日间多躲在茶丛枝叶间 , 以尾足攀着枝干 , 体躯离枝 , 形似枯枝 , 在清晨和黄昏活动取食 。 老熟幼虫吐丝下垂至树冠下表土中化蛹.蛹褐色至深棕色 , 茶尺蠖蟆的蛹表面光滑 , 油桐尺蠖和云尺蠖蛹末端呈针状 , 木64尺蠖蛹末端呈分叉 。 三种大型尺蠖的成虫(蛾子)的翅均为白色 , 木64尺蠖以翅面有不规则的灰斑 , 而与油桐尺蟆成虫翅面的波纹相区别 。 成虫趋光性强 。 上述三种尺蠖的成虫白天栖息在茶园周围高大树木的主干上或建筑物的墙壁上 , 受惊落地有假死习性 , 产卵量大 , 每雌产卵可多达3000余粒 。 尺蠖蛾类一年发生世代数为:茶尺蠖5-7代;油桐尺蠖一般2-3代 , 广东3-4代 , 台湾5代;木64尺蠖2-3代;云尺蠖2代 。 以蛹在树冠下表土中越冬 。 气温与越冬基数和次年春天的成虫始见期出现迟早密切相关 。 冬季严寒 , 越冬蛹死亡率大 , 发生较轻 。 秋季前期若气温高 , 茶尺蠖常发生第7代 , 后期又遇低温 , 则幼虫大量死亡 , 虫口基数也减少 。 次年早春气温的高低 , 决定了发生期的迟早 , 气温高发生早 , 气温低则发生迟 。 全年以夏秋茶期间危害最烈 。
此外 , 不同地形对茶尺嫂的发生也有影响 。 一般避风向阳的平地茶园较高山或阴坡茶园发生严重 。 尺蠖类的天敌种类多 , 在卵期有黑卵蜂 , 幼虫期有茶尺蠖的两种绒茧蜂(Apanteles sp);寄生菌有白僵菌(Beayveria bassiana Bals)和细脚拟青菌(Paecilomyces tenuipes (Peck) Sanson )等 。 捕食性天敌有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 L.)、鸟类等 。 从茶尺Paecilomyces tenuipes (Peck) Sanson、油桐尺镬、木64和蠖和云尺蠖的幼虫体中都分离到核型多角体病毒 , 并已应用于防治中.这些天敌对茶尺蠖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其中以绒茧蜂和病毒的作用较大 , 在多雨潮湿的4-6月间 , 对茶尺蠖有明显的抑制力 。
推荐阅读
- 三十三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五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四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三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二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一 茶树栽培技术
- 油茶籽摘后巧处理
- 二十九 茶树栽培技术
- 二十 茶树栽培技术
- 酸枣的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