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茶仪式由唐代百丈禅师首创 , 当时僧侣“农禅并重” , 即一边修行 , —边从事种茶等农业生产 , 十分辛苦 。 新年之际 , 僧众会聚一堂 , 品尝自己生产的茶叶 , 共贺新春是一大乐趣 。 在佛教史上有名的径山茶宴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茶 , 以表敬意 , 尔后命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僧们品饮 , 这便是献茶 , 僧人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 , 再举碗观色 , 接着是启口“啧、啧”尝味 。 一旦茶过三巡 , 便开始评证茶品 , 称赞主人品行;随后的话题少不了论佛颂经 , 谈事叙谊 。
在长期的农禅生活中 , 品茶变成一种修行方式 。 临济宗的禅师往往教化弟子在吃茶中悟禅 。 赵州禅师即是主张禅茶一味的代表 。 据《五灯会元》载:“师(赵州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 。 ’师曰:‘吃茶去:’又问僧 , 僧曰:‘不曾到 。 ’师曰:‘吃茶去 。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 , 主应喏 。 师曰:‘吃茶去’ 。 ”
禅宗祖师认为 , 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 拟议即乖 , 因此 , 当禅子向禅师提出问题时 , 禅师往往以摸不着头脑的禅语或是棒喝截断弟子的妄想执着 , 使他们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瞬间而悟道 。 赵州和尚让弟子吃茶去 , 就为斩断弟子的分别妄心 , 意在让弟子在品茶中体悟禅意 , 从而促使弟子悟道 。
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 , 后来被禅宗祖师运用来作为指导弟子修行的方法 , 演习为禅宗所提倡的“日用是道”的思想 。 后来的禅师认为 , 生活处处皆是道场 , 所谓运水搬柴、穿衣吃饭 , 屙屎放屁无不是禅 , 都成为弟子悟道的因缘 。
古代的禅宗高僧将吃茶融入禅修实践中去 。 便形成了“禅茶一味”的说法 。 古代高僧之所以将吃茶升华为修行的重要方法 , 在于禅与茶的本有相似之处 。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 , 敛心静坐 , 沉思静虑 , 专注一境 , 从而开发智慧 , 体悟大道 。 在长期的坐禅过程中 , 要求僧人清心寡欲 , 少食少眠 , 克服昏沉、散乱、掉举等无明烦恼 , 达到身心轻安 , 观照明净的状态 。 茶正可以起到减少僧人昏沉、散乱、掉举等烦恼的作用 。
正因为茶有助于禅宗学徒的修行 , 所以 , 丛林中的普茶除了起到僧众共聚娱乐的功能之外 , 还在于让僧人多警醒自己的修行 。 近代高僧虚云和尚在《除夕普茶示众》中就谈到品茶对修行的警示作用 。 虚云和尚说:“你我有缘 , 侥幸今日同在云门 , 平安过年 。 这是佛祖菩萨的加庇 , 龙天的护持 , 亦由大家累劫栽培之所感 。 我们自己平安过年 , 不可忘记那些痛苦不堪的人 。 我们不可贪图欢乐 , 要格外的省慎 , 深自忏悔 , 精进修持 , 自利利他 , 广培福慧 。 年老的人 , 死在眉睫 , 固要猛进;年轻的人 , 亦不可悠忽度日 。 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 , 孤坟多是少年人 , 总要及早努力 , 了脱生死 , 方为上计 。 ”
推荐阅读
- 台湾名优茶简介
- 茶园冬季治理五概略点
- 由茶事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
- 普茶吟
- 奇门遁甲的由来
- 新建茶园防冻措施
- 谈谈我国茶叶的加工
- 海葡萄的栽培技术
- 夏天绿茶放在冰箱的几点理由
- 保证茶叶新鲜度的小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