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的历史渊源( 二 )



  宋代,虽然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文学成就、栽培技术等方面日益突出是在唐朝,但是海棠花却是在宋代才达到鼎盛时期,在宋代研究海棠的书籍层出不穷,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就是《海棠记》和《海棠谱》 。在中国宋朝时期,海棠不但深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宋代的帝王对海棠花更是特别的钟爱,不管是宋太宗、宋真宗、还是宋光宗都留下了许多题颂海棠的诗篇,因此海棠的名声更大了,使得喜欢它的人也随之增多 。沈立是一位北宋的文学家,他在《海棠记》中记载:“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宋朝时已经显示出了“百花之尊”的风范 。《海棠记》书中对海棠的栽培情况也有记载“今京师、江淮尤兢植之,每一本价不下数十金,胜地名园目为佳致” 。这就告诉我们在当时,海棠的栽培面积很广,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一株海棠居然在当时没有低于十金的价格,由此可见一斑 。宋徽宗在宋朝末年的时候,各地官员都向朝廷进贡珍奇异宝,其中不乏各种名贵的花卉 。于是宋徽宗下令在京城开封建成皇家园林,名字叫做“艮岳”,在园中栽培的全是海棠,所以当时的胜景被称作“海棠川” 。宋代海棠的特征和习性已达到全面的认识 。沈立《海棠记》也记载了海棠的形态特征、种植技术 。“棠性多类梨,核生者长迟,逮十数年方有花都下,接花工多以嫩枝附梨而赘之,则易茂矣 。种宜墟壤、膏沃之地 。其根色黄而盘劲,其木坚而多节,其外白而中赤,其枝柔密而修畅;其叶类杜,大者缥绿色,而小者浅紫色;其红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矣;其蒂长寸余淡紫,于叶间或三萼至五萼,为丛而生;其蕊如金粟蕊,中有须三如紫丝;其香清酷,不兰不麝;其实状如梨,大若樱桃,至秋熟可食,其味甘而微酸 。兹棠之大概也”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海棠的特征习性了解很深 。

  宋末元初战火不断,举国上下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战火的打击可是海棠就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一样,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海棠依然长盛不衰,元代海棠仍然深的人们喜爱,栽植的热情丝毫不减 。四川的海棠栽培著称于全国,孔迩是明代的文学家,著有《云焦馆纪谈》,其中有一段描写“元末明玉珍据蜀,其子明升用大足县香霏亭前的海棠花焙茶,茶味极香醇 。”这说明元代四川大足的香海棠栽植仍盛 。以种植海棠著称于世的不只是四川,江西信州也是大面积的种植海棠 。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高克恭,他不但会画画而且还很会做诗,他在《过信州》诗中有“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的佳句 。在诗中写出道信州官道两侧栽种无数海棠的情景 。元代诗人牟巘《和刘朔斋海棠》中有“锦里宣华思旧梦,杭州定慧起新愁”诗句,称颂杭州的海棠 。元代的文学家陈普《邵武泰宁途间一路海棠》诗称述福建邵武路旁种植海棠 。

  明代,海棠在明朝遍及全国各地,可谓是无处不在 。花园、道路、庭院、寺庙等处都留有海棠的足迹 。明万历文坛领袖王世贞在江苏太仓筑“弇山园”,取其名神仙居所 。园中大多栽种海棠,并作《弇山园记》称其景:弇山堂“之北,海棠、棠梨各二株,大可两拱余,繁卉妖艳,种种献媚 。……每春时,坐二种棠树下,不酒而醉”,娱晖滩是“垂柳、绯梅、蜀棠交荫” 。明代栽植海棠非常的兴盛,在北京最出名的主要是以城内的报国寺和韦公祠两个地方,有诗为证“凤城西南报国寺,海棠双树芷幽邃”和“燕京此花驰声价,韦祠为最此为亚” 。清初张远在《隩志》中记载:“京师多海棠,初以钟鼓楼东张中贵宅二株为最,嘉(靖)隆(庆)间数右安门外韦公祠,万历中又尚中贵宅所植,高明区中允大相诗‘解家海棠帝苑边,开时车马日喧闹’是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