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粉|废水变蛋白粉?碳中和技术“魔法”多

■采访人员 杨晨
“你们猜猜这是什么?”采访中,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东从盒子里取出了一小袋咖啡色的粉末 。
打开袋子,在袋口上方轻扇,一阵油枯香气扑鼻而来 。
“见过沼液没?一种有机废弃物经沼气发酵后的含氮废水,这个东西就是沼液‘变’的蛋白粉 。”李东介绍,目前已经对其进行了灭菌处理和重金属检测评估,“如果要当蛋白粉吃,是没有问题的” 。
这包蛋白粉正是李东关于沼液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研究的最新成果 。近期,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Poultry Science、Electronic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等期刊上,同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
与植物源蛋白相比,该技术生产出的蛋白饲料合成速率较快,无需日照和大量土地,成本低 。更重要的是,生产过程中能有效利用废弃碳源从而减少碳排放,在“双碳”背景下意义重大 。
变“废”为“宝”,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直是李东的老本行 。如今他致力于在碳“废”中做文章,积极开展多种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
变“废”为“肥”
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 。为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不仅要有碳减排技术和碳零排技术,还需要有碳负排技术 。“因为不能完全杜绝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需要对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在量上进行一个‘抵消’ 。” 李东解释道 。
生物能源属于碳零排范畴,指从生物质中得到的能源,只要有太阳,生物能源就会取之不尽 。其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生物质,生物能在使用后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形成一个物质的循环过程 。所以从理论上看,二氧化碳的净排放其实为零,生物能源也被视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
要实现负排放,那就要阻断循环 。“简单来说,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如果不让这些生物质——例如农林废弃物、牲畜粪便等进行燃烧使用,那就不会再生成二氧化碳并排放到大气中 。”李东说 。因此,他找到了另一种变“废”为宝的方法:有机废弃物腐殖化利用 。
“含腐植酸有机肥可以理解为一种作为肥料的‘煤’,因为它就封存于地下,很难再被分解 。”李东介绍,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有机废弃物经过热解炭化或者水热炭化,做成生物炭 。“同样是封存在地下,它是一种缓释肥 。相较于普通肥料,它不易受到降雨影响导致淋溶,从而造成资源损失和面源污染 。”
他表示,这类腐植酸或生物炭基肥料可用于农业种植生产、土壤改良、生态复绿 。“比如在一些荒坡或者废弃矿山,土壤没有有机质没法长东西,我们就可以把腐植酸肥放进去,让荒地变沃土 。”
一举多得的碳负排技术
李东认为,有机废弃物腐殖化利用和生物炭肥制备都是从面源上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固定”利用,达到负排放的目的 。而针对大沼气工程、发电厂、燃煤电厂以及炼钢厂等点源碳排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负排放技术——“POWER TO X” 。
“‘POWER’ 指的是电,而‘X’可以指天然气(GAS)一类的碳基能源、化学品、材料、饲料甚至食品等 。”李东举例,POWER TO GAS(可再生电转生物天然气)这项技术,指的就是先捕获工厂和沼气池产生的二氧化碳,利用可再生电水解制氢,再将氢气用于还原沼气中的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变为甲烷,替代天然气使用 。在整个环节中,氢气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我们要把二氧化碳生成我们需要的天然气、化学品等,是需要耗能的,而氢就是一种能量 。”李东说 。
目前,电解水制氢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只是还未形成安全的氢气输配管网和终端利用设施 。“但我们的天然气管网相当完善,所以可以通过‘POWER TO GAS’技术,利用好氢气,生成天然气,这样使用和储存都更方便 。” 李东表示,过程中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应用,也能解决“电”的储存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