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 “吃”是过年期间的要事之一 。 种种“年食” , 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 , 物产丰饶、移民会聚 , 包含各种元素的美味 , 在过年时“有序”地传递到人们的舌尖 , 内化为一种习惯和风俗 , 为天津的年节文化添加了几抹生动又充满个性的色彩 。
忙年的序曲——熬腊八粥
旧谚有云“送信的腊八” , 传统中天津人的“年” , 从腊月初八就已经开始了 。 天津早年间有句俗语“馋老婆 , 你别馋 , 过了腊八就是年” , 后演变为“大嫂大嫂你别馋 , 过了腊八就是年” , 再后来大概是为体现对妇女的尊重 , 又变为“小孩小孩你别馋 , 过了腊八就是年” 。 无论怎么改 , 都没离开腊八的年节意蕴 , 即进入腊月初八就闻到年味儿了 。
“腊八粥”是天津人过旧历新年的第一丝“年味” 。 为了让家人喝上热乎乎的腊八粥 , 一些人家凌晨三更便起床 , 开始熬粥 。 作家林希先生曾撰文提到“每年一到腊月初八 , 从夜半三更 , 满天津城就沸沸扬扬地闹了起来 , 给各家送腊八粥的大多是各家的孩子 , 他们拿着一只碗 , 把自家煮的粥送到邻居家去 , 同时 , 再把邻居家煮的腊八粥带回来 。 他们跑在路上还要大声地喊着:‘圆儿了 , 圆儿了!’以表示日子的兴旺 。 ”
煮腊八粥、喝腊八粥、送腊八粥、收腊八粥 , 构成天津过年市井人情的热闹景象 , 而这景象与天津人传统中乐善好施的性情有关 。 腊八最早是佛教信徒结缘行善的日子 。 旧时天津寺庙众多 , 各佛寺有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米、豆、果实熬粥供佛的传统 , 叫“结缘粥” 。 此外 , 还有与“结缘豆”有关的习俗 , 清代天津诗人樊彬在《津门小令》中有所记录 , “腊八日舍结缘豆 , 痘愈者 , 愿舍道童” , 又赋诗云:“津门好 , 积善散多财 。 舍豆结缘陀佛念 , 谢花还愿道童来 , 庵院岁修开 。 ”
随着岁月更迭 , 在普通百姓中也形成了用豆熬粥并馈赠左邻右舍的风俗 , 用“结粥缘”换取邻里团结 。 慈善团体、商户、公所、大户人家则在这一天天未亮就在门前摆好桌案 , 准备舍粥 , 为的是结善缘、积福报 。 据《天津县志》记载 , “初八日 , 以米豆枣栗杂煮之 , 曰腊八粥 , 兼伺贫人” 。 用腊八粥扶贫救困 , 是传统中天津官商富户关怀底层民众的一种方式 。
即便是旧俗遭遇抵制最烈的年月 , 天津老百姓也难舍“腊八粥”情怀 。 比如1933年1月4日 , 天津《益世报》以《国难紧急市民依然过腊八》为题 , 报道国难当头之际“津市各地住户 , 施放腊八粥及豆等 , 仍然多有 。 天方初晓 , 一般贫民及幼童等 , 奔跑讨要 , 因之各粥厂前往食粥人数 , 较诸平时减少 , 又各地理门公所 , 亦循例举行 , 故各公所门前 , 大有车水马龙之势” 。 从中可见腊八这一天 , 富人施粥济困和底层民众讨粥迎春的传统生活真相 。
天津传统的腊八粥和华北多数地区相似 , 都是就地取用常见食材 。 对于食材的构成 , 《燕京岁时记》有下列记载:“腊八粥者 , 用黄米、百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 , 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馕、松子 , 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 ”到了20世纪初 , 天津人有了自己的腊八粥食材的选用方案 , 1934年的《年俗展览会专号》对此介绍为:“江米、青豆、薏仁米、黄豆、黍米、白米、小米、黄米、珍珠米、豇豆、吉豆、支圆、桂圆、莲子、百合、白果、栗子、鸡头米、菱角米、花生米、榛子、小枣、杏仁、桂花、小料、红糖、白糖 。 ”
推荐阅读
- 饮食|淡下来的是年味,不淡的是美味,健康饮食开心过年
- 云南|云南县城的传统早餐,8元1碗别处吃不到,外地人听都没听过
- 发糕|大年初二:吃3种,做3样,忌3事,老一辈有讲究
- 豆腐|除夕年夜饭,6样菜很忌讳摆上桌,寓意不好,老规矩不能丢掉
- 面包|过年在家,教你8种万能酱料的做法,酱香浓郁拌啥都好吃
- 年货|日本的贺年菜也玩“谐音梗”,为图吉利,他们过年会吃这5道料理
- 老板娘|重庆这家店真有意思,招牌菜145一锅,客人吃完老板娘让他做女婿
- 五花肉|除夕年夜饭,无论多缺钱,这7类菜都不能上桌,不懂老规矩要吃亏
- 小年夜|中国哪里的过年美食最最最好吃?你的家乡上榜了没
- 交情|家宴,才是过年最高级的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