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淘宝式过年”背后的年味儿迭代】时常能听到有人抱怨 , 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儿 , 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 。 理由不外乎两点:第一 , 小时候的年俗正在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第二 , 互联网和社交软件冲淡了年味儿 , 年夜饭桌上每个人各自“与机共舞” , 过年只不过是换个地方低头玩手机而已 。
事实果真如此吗?
几天前 , 朋友圈里一位大学教授提起自己上小学的孩子批评她不称职 , 没按年俗营造出过年的气氛 。 二十三 , 糖瓜粘 , 二十四 , 扫房子 , 二十五 , 做豆腐 , 二十六 , 炖猪肉 , 二十七 , 宰年鸡 , 二十八 , 把面发 , 二十九 , 蒸馒头 , 三十晚上熬一宿 , 大年初一扭一扭 。 这首过年谣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 然而 , 即使再传统的家庭 , 严格按照这些旧年俗仪式一天天过的其实也很少了 。
再加上疫情影响 , 多地提出非必要不返乡 。 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 已经是第二年错过与亲人团圆的机会 , 成为原地过年的“原年人” 。
按照老传统 , 旧年俗带给我们的年味儿确实在变淡 。 然而 , 君不见淘宝上赶年集有多火热 , 支付宝集五福有多热闹 , 网上眼花缭乱的拜年视频有多喜庆 , 群里抢红包拼手速有多激烈 。 从这些新年俗的火热程度来看 , 随着移动互联网、电商等普及与发展 , 天各一方的人们比以往更能身临其境地通过“线上团圆”化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之苦 , 也更方便地感受“天涯若对面”的团聚 。 互联网和社交软件非但没有冲淡年味儿 , 而是让年味儿变得“新潮” 。
事实上 , 互联网和社交软件对年俗的塑造远不止如此 。 这两年 , 在疫情阻断团圆的背景下 , “淘宝式过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春节“打开方式” 。 网购洗地机大扫除、收快递、淘宝一站式赶年集、淘宝直播间逛花市、大厨预制年夜饭、网购剧本杀走亲戚、网上买菜次日达不用每天吃年三十的剩菜、淘宝直播间里云旅游……成为了老少咸宜的新年俗 。 不但上一辈的人越来越适应这种新潮的过年方式 , 连那些老吐槽“没年味儿”的年轻人也感叹 , “过年不打烊”的淘宝重新定义了过年方式 , “淘宝式过年”拯救了年味儿 。
“淘宝式过年”流行提醒我们 , 年味儿并不单单局限于传统年俗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 年味儿永恒的内核是团圆和祝福 , 而年俗的形式其实是一直在注入不同时代的新元素和新风尚 。 过去的年俗,更多地来自于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老一辈口口相传积攒下来的约定俗成 , 内涵外延都离不开传统农业社会 。 很多人怀念小时候的年俗和年味儿 , 或许和过去物资相对匮乏所带来的期盼过年的感受有关 。 而眼下 , 我们已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月31日 , 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还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宫”里迎新春、过大年 。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中过年 。 春节本来就带有除旧迎新的意味 , 新时代的年味儿自然也应该多一点新意 , 多一份科技和潮流“附加值” 。 其实 , 也只有这样 , 古老的春节才是与时俱进 , 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
时代在变 , 年俗在变 , 每个人的“年俗观”也该跟着更新 。 如今人员流动频繁、物质相对丰裕、科技不断发展 , “淘宝式过年”走进千家万户 , 日益成为新年俗 。 这既是当下疫情防控的需要 , 也是年俗吸收时代元素 , 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 与时俱进的结果 。 这既是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 也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
推荐阅读
- 酒楼|“破五”吃饺子!北京老字号这些“隐藏款”可得尝一尝
- 侨乡青田风味:演绎舌尖上的“中西合璧”
- 冰雪赛场|北京老字号把“冰雪赛场”搬上餐桌!你能看出这是哪项运动吗?
- 吊吊包|我“盟”的年味丨淳安汾口有一种“压轴点心”叫“吊吊包”
- 西餐|侨乡青田风味:演绎舌尖上的“中西合璧”
- 法国餐厅老板文森特的“甜蜜”事业与红火中国年
- webkit|春节和亲友喝酒,“2类白酒”别带上桌,难喝易上头,还会遭人嫌
- 礼盒|“年夜饭”送到家!北京品牌餐企推出“美味合集”
- 香菇|8款海鲜菜的做法,就一个字,“鲜”!
- 锅包肉|东北“值得一吃”的10道菜,拿好这份菜单,来了照着吃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