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我花2000吃了中餐日作,但不想被你们骂韭菜”

中餐|“我花2000吃了中餐日作,但不想被你们骂韭菜”

文章图片

中餐|“我花2000吃了中餐日作,但不想被你们骂韭菜”

文章图片


上周同事往群里扔了张微博截图 , 吃小碗菜外卖里酸辣土豆丝的我瞬间就精神了 。
博主吐槽自己在上海一家人均消费2000+的中餐馆的就餐过程 , 并运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修辞 , 比如“模仿日料装X做法”、“喂狗型上菜法”、“一屋人饿得跟孙子似的”、“会pua顾客” , 每个要素都精准扎在我这个穷酸打工人的痛点 。
人们马上扒出这家位于上海的“中国菜·头灶” , 逐渐引发各大划水群、社交平台的激烈反应 。
一是这事不常有 , 消费人均2000+的馆子算是见过大世面了;二是这件事够离谱 , 套餐两三千的中餐 , 你就卖我西红柿炒鸡蛋?这是把咱们的智商按在菜板上当饺子馅剁 。
随着各媒体大V的加入 , 互联网上掀起舆论讨伐智商税的巨大声浪 , 部分气不过的网友跑到大众点评上打低分 , 围观看热闹 。
我们找来一位在社交媒体上为“头灶”发声的食客 , 他发帖的评论区 , 一半是人傻钱多的冷嘲热讽 , 一半是“你是店家安排的托” 。
今天就来听听来自“韭菜”的声音 , 他们是咋想的 。
氢商业:哈喽哈喽 , 咱们就直奔主题吧 , 你真觉得“头灶”好吃吗?
WW:我还真没替它说话 , 当天体验并不是非常完美 。 我是一月份去吃的 , 提前一个月预定的吧 。 当时有人过生日 , 我就通过微信问他们有没有生日小蛋糕或者面条之类的小赠礼 , 那边说有的 , 结果去了其实并没有提供 。
结束后服务人员送到门口 , 我说今天吃得还行 , 但服务上有小瑕疵 。 就问了谁负责微信运营 , 毕竟一个月前就沟通过生日小礼物这个问题 , 你们把很重要的一点都忘了 , 对方道歉的态度也挺诚恳的 。
评价餐厅好不好看三个维度嘛 , 菜品、服务和环境 。 头灶每道菜都没问题 , 味道也不错 。 我认为中餐的上限也就这样吧 , 个人觉得这家可以归纳为广府菜系 , 以炒、爆为主 , 讲究一个锅气 。 这是他们的一个噱头 。
其实我也没太当回事儿 , 这种菜本来就很难再吃第二次 , 除非有宴请需要 。
氢商业:看到大家的吐槽为啥会那么气愤 , 甚至发文反驳?
WW:单纯觉得太夸张 , 而且引起这么大的口水战 。 不知道到底是真实需要保护的消费者 , 还是蹭热度?
上海这种地方人均1000以上的餐厅基本尝个鲜就行 。 食物它是有上限的 , 再贵也就脱离食物本身 。 本来吃完头灶我都没印象了 , 差不多过了半个月突然抖音上刷到好多人在添油加醋地推送 。
首先最开始的博主字里行间也没说这里不好吃 。 不愉快的用餐体验从迟到开始 。 本来是一起开餐 , 跟你去看电影一样的道理 。 你一迟到别人都得等着你嘛 。
他的压抑感源自哪里 , “这不能说那不能问”是什么原因 , “这不能摸那不能碰”又是指什么 , 都不太清楚 。 这是要摸灶台吗?
氢商业:听说头灶门店的原址是家叫佐佐的日料店 , 案板也是用稀有木头做的?
WW:嗯原店好像是家烧鸟屋吧 , 做中餐以后装修也没换 。 那位博主说环境压抑不太能get , 正常聊天、拍照都可以 。
氢商业:你是这家餐厅安排的托吗?
WW:哎 , 有人这样质问我 , 其实有点可笑 。
比如有人扒出我的付款单 , 说哎你这么有钱 , 吃这么贵一顿饭 , 为什么用储蓄卡不用信用卡?我都笑了 。
还有说你吃大铁锅也拍照发点评 , 为什么吃这么贵的居然没拍照?我没法回答他的疑问 , 我们相当于跨服聊天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