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石膏|长江边的“渣山”是固废还是璞玉——磷石膏堆存污染及综合利用调查( 四 )


人才匮乏也是目前制约磷石膏综合利用的主要短板 。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郑建国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高校将材料专业整合成“大材料”专业 , 作为胶凝材料之一的石膏 , 并没有对应的石膏专业 , 通常在高校课程中只有一个章节 , 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 。
移走“渣山”关键在“用”
业内人士为磷石膏综合利用绞尽脑汁 , 群众则最关心长江流域的磷石膏“大山”什么时候能够彻底移除 。
“看待长江磷石膏库问题要一分为二 。”杨再银说 , 短期来看 , 规范堆存与管理可以补救目前已经产生污染的磷石膏库 , 但彻底移除长江岸边的磷石膏库还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
“磷石膏的有效处理是世界性难题 。目前面临人才匮乏、途径狭窄、同质化严重、高附加值利用途径尚未形成等问题 , 但这些问题也正是磷石膏的潜力所在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杨新亚说 。
采访人员调查的数据也佐证了杨新亚的观点 。据统计 , 201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竣工面积40.24亿平方米 , 以磷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为胶凝材料的石膏系列产品理论需求量在3.5亿吨左右 , 但实际使用量不足0.35亿吨 , 不到整体需求的10% , 市场空间有待开发 , 发展潜力巨大 , 关键是要解决市场推广应用问题 。
“解决市场推广问题要推广示范项目 。”徐洛屹认为 , “在推动综合利用项目进程中 , 往往谈原材料生产居多 , 解决应用问题较少 。”徐洛屹建议由项目审批部门主导相关适用项目率先垂范 。
对此 , 唐绍林认为 , 磷石膏不是单一资源、产品或行业 , 牵涉面很广 。磷石膏综合利用要上台阶 , 一方面要做好宣传普及 , 让消费者了解这一副产石膏产品;另一方面要从磷石膏排放源头加大投入 , 有效消除磷石膏有害物质 , 因此必须建立“接地气”的产业模式 。
江苏一夫摸索出来的是“以消化利用工业副产石膏为目标 , 以科技研发为核心 , 以全方位专业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实验室经济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也诞生了新的磷石膏应用技术 。
在一夫公司研发中心 , 研发人员给采访人员展示了磷石膏高温煅烧技术 。“这样做可以完全分解磷石膏中的有机物 , 同时使磷等杂质生成不易溶解的惰性物质 , 生产出来的Ⅱ型无水石膏 , 可替代水泥用于墙面抹灰、地面找平 。”江苏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唐永波告诉采访人员 , 一夫公司还开发了游离水转晶法大规模生产α型高强石膏生产线等行业亟需的规模化综合利用成套工艺技术装备 。
在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上 , 唐绍林也有了新思路 。“我们已经建成国家环境保护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 下一步将依托这一中心联合行业相关高校 , 产学研用相结合 , 加速培养石膏领域紧缺人才 , 努力探寻一种全新的科技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唐绍林说 。
在唐绍林看来 , 要让磷石膏“能用、好用” , 不仅要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 更要让企业有利润有效益 ,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活力 。(采访人员李景 刘芳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