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科学家精神应源于“自发”而非“要求”( 二 )
曾毅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心理学与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认知体系结构——理性思维的自适应控制系统(ACT-R),其作用是模拟人类认知过程 。其创建者约翰·安德森40余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并完善这一系统 。
“我们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应该做好准备,为科学真理与科学梦想持之以恒地奋斗终生 。”曾毅说 。
此外,潘教峰提出,好奇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意引导和保护青少年的好奇心 。能否提供好奇心生根发芽的土壤,是创新型教育的根本问题 。
科学探索者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退休研究员冯琦看来,科学探索者的独到精神,应该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相、真理、根本、卓越 。
他总结出科学探索者一些共同的精神特质,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兢兢业业、追求卓越;专注于客观现实中尚未被发现或解决的现象或问题;追求真相、真理、根本;以浪费时间为最大痛苦,以有所发现为最大乐趣 。
因此,在冯琦看来,真正的科学探索者无须“耐得住寂寞”,因为他们在发现或思考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真正的乐趣 。同样,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也应源于“自发”而非“要求”或“提醒” 。
他说:“若有传世之作,何必全国知名;若有惊人发现,何必家喻户晓;若有重大贡献,何必顶戴花翎;若能懂我思想,便是难得知音 。”
对于科学家“清苦”或者“寂寞”的认知,冯琦认为既有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有“学而优则仕”“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等说法,这使得一些人在价值选择时受到影响,可能会在意“官至几品”,不在意促进社会进步;在意喝彩和赞誉,不清楚真正的价值所在;喜好并满足于“知其然”,不在意“所以然”等 。
潘教峰也认为,在培养创新人才时,要避免过度采取物质主义的态度引导,如果把科研当作手段,就违背了科研的本质 。而科技界的许多表象问题,如浮躁、学术不端、科技经济“两张皮”等问题,都与此有关 。
“解答这些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希望管理部门集思广益、持之以恒地解决科技体制中的根本性问题,探索科学探索队伍的最佳管理方式,避免适得其反的短期激励,探索对科研队伍长期、稳定、持久的激励 。”冯琦说 。(采访人员 陈欢欢)
推荐阅读
- 男孩子穿衣服搭配小技巧(男孩子应该怎么搭配衣服)
- 蛋黄|女士应邀参加一个宴请,看到一道菜,顿时没有胃口了
- 财鱼应该怎么做(财鱼的烹饪方法)
- 女士职业套装搭配技巧(女士职业装搭配方法)
- 汽车应急电源使用技巧(汽车应急电源使用技巧是什么)
- 清理焊盘技巧(烙铁温度应该调到多少度)
- 羊毛绒衣如何清洗(羊毛绒的衣服应该怎么洗)
- 乔伊多肉养殖方法(乔伊多肉如何养殖)
- 轮胎裂口应当怎么做(轮胎开裂到什么程度必须更换)
- 鲍鱼菇大棚种植方法(栽培料应该如何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