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被疫情改变的大学( 二 )


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民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将今年的学科热潮推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 。而这股学科热潮也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人才短板、各院校自觉调整专业、国家相应政策引导下催生的 。
相比较2019年,2020年大量公共卫生学院、专业及科研组织机构在高校中成立,尤其是在高水平大学中增长较快 。目前,全国共有155所高校设置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或科研组织机构,其中设置了公共卫生学院的高校有88所 。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有26所设有公共卫生学院 。与此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高校(特别是东南沿海一些高校)设置公共卫生学院、专业及科研组织机构存在盲目上马等问题 。
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 。而“十四五”期间,相关学科专业还将持续扩大培养规模 。
应急管理专业过去存在于少数大学,今年则出现了一批重点院校“组团”增设应急管理专业的现象,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重点院校 。此外,还有部分高校自觉调整了该专业设置 。
就应急管理专业而言,我国在总量上不足,在结构上也不合理 。总量上不足指的是,我们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化学品爆炸、安全生产、社会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应急人才总体缺乏 。结构上不合理体现在,在总量不足的前提下,我们应对煤炭、煤矿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人才有专门的高校、专业进行培养,而对于更广泛的社会事件,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化学品安全管理等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则几乎没有 。加强后者的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也是着眼于长远必须要做的事 。
公共卫生又是另一个问题 。我国高校参考了苏联的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大医学院都设有公共卫生学院 。从这一角度来看,又与应急管理专业的情况不一样 。应急管理专业只在少数大学开设,公共卫生学却是在医学院普遍设置 。
那么,公共卫生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主要有几方面:一是近年来公共卫生学院的人才培养走下坡路,学生报考意愿不强;二是大学开放转专业,学生转专业冲动较强;三是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卫生防疫、疾病控制的人数较少,转行比例较大;四是即便就读公共卫生学院,学习传统的五大卫生、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等专业的学生意愿明显少于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经济管理,后者不是对公共事件进行管理,而是对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进行管理,培养的是卫生局的干部 。
因此,未来对于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的学科发展应区别对待 。针对应急管理,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要加强 。而对于公共卫生,除了特殊省市的布局之外,更应该提高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有获得感的同时,更有明确的定位——究竟是公务员还是专业管理人员,从而避免工作定位不明导致的公共卫生体系不稳定等问题 。(熊思东 作者系苏州大学校长)
疫情|被疫情改变的大学
文章图片
关键词3研究生扩招
研究生扩招不是“权宜之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研究生大规模扩招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不同时间节点的特殊现象 。
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第一次大规模扩招是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扩招34.1%;第二次是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扩招16.3%;第三次是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增加,扩招22.4% 。2020年招生规模再次扩大,比例为23.5% 。单纯从绝对招生数看,此次为历次之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