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被疫情改变的大学( 四 )


第三,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北上广深等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水平,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生活水平已与许多发达国家没有差距或差距日益减小 。这些家庭的孩子是出国留学主力,未来他们出国跨境学习意愿可能会下降 。
疫情后,尽管出国留学面临前述影响和变化,在有经济支付能力前提下,我国出国留学的大趋势、大格局不会变化,原因在于:
第一,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和重要趋势 。
第二,从高等教育诞生至今没有停止过国际化,即使冷战时期也以区域国际化形式存在 。国际化仍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三大趋势之一 。
第三,国际化是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日常,生存还是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学生,国际学生甚至是国外著名大学的重要经费来源 。另外,发达国家大学高度自治,办学不会任由政治家左右 。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日益削减的情况下,英国重新开放留学工签,美国著名大学联合状告美国政府错误政策等都是证明 。争取更多中国优秀学生仍然是国外大学的不变立场,遍布世界著名大学的国际学生招生事务办公室/项目部,甚至是中国学生招生事务办公室/项目部只会加强国际招生业务 。
第四,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不可逆转,能变化的只有形式和范围 。未来只有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包容多元文化素养、能够在全世界范围配置的优秀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这样的人才需要在多元文化的国际环境中滋养成长,出国留学还是我国优秀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
(闫月勤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疫情|被疫情改变的大学
文章图片
关键词5“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
疫情催化高等教育三大问题
2020年,新冠疫情对人类的自身认知和社会认知提出了挑战,也迫使人们反思地缘政治乃至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处模式 。在此背景下,担负人类学习和研究使命的高等教育必须对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各种挑战作出回应 。
由于疫情,高等教育原本要面对但又有所回避的问题,终于叠加在一起,被推到台前 。
第一个问题便是高等教育的重塑 。随着以数字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颠覆性核心技术的普遍应用,高等教育早已面临重塑的压力 。这一问题又可以被拆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反思教育 。相较于过去单一性的知识传授,当前知识传授渠道太过丰富,很多已完全可以替代学校 。此时,教育该怎么做才能更有价值?二是重塑教学 。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价值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如果依然死守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定会不感兴趣 。此时,我们应该怎样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三是重新定义大学 。我们需要反思,在知识可以通过网上或更多校园以外学习渠道方便而廉价获取的情况下,大学实体校园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便是我国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造 。近年来,不管是“以本为本”、破“五唯”、“四个回归”,还是一系列推动教育的变革项目,其实都是试图在结构上求解全球重塑教育的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该怎样回归的问题 。毕竟此前受某些浮躁的指标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
换句话说,我国高等教育本就面临着如何重塑和如何回归两大问题 。疫情迫使人们必须在新背景下,重新认识“回归”与“重塑” 。
疫情导致网上教学的爆发性需求,暴露了此前布局多年的网络教育在软硬件条件上的不足——学生、教师、学校都没准备好,网络技术特别是全面教育的支持体系更没准备好 。这构成了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第三个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