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鲈乡三鲜( 二 )


松江|鲈乡三鲜文章插图
四腮鲈鱼是松江的“大熊猫” , 怎么可以让它消失了呢?松江的水产工作者是这样想的 , 于是开启了松江人工饲养繁殖四鳃鲈鱼的漫漫之路 。
松江人养鱼的历史很早 , 明代《鱼经》首次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海水养殖状况:“松之人于潮泥地凿池 , 仲春潮水捕盈寸者养之 , 秋而盈尺 , 腹背皆膄 , 为池鱼之最……”这是松江人的发明 , 所以养鱼在松江人的基因里是不陌生的 。 早在1958年 , 松江渔民捕捉到了松江鲈鱼153尾 , 放养在0.75亩的鱼塘里 , 经过五个多月的人工驯化 , 冬季起捕到成鱼46尾 , 这说明鲈鱼是可以人工饲养的 。
据《松江农业志》记载 , 松江水产科技人员在1973年、1981年、1984年、1986年、1988年对四鳃鲈鱼进行野生捕捞、人工饲养、水体模拟、人工繁殖等多方面的科学实验 , 同时与上海水产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水产大学等合作 , 各种试验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但在产卵以后的鱼苗孵化没有取得突破性成功 。 2006年 , 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与上海海洋大学深度合作 , 把水产良种场作为松江鲈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的研究基地 , 上海海洋大学潘迎捷校长几次深入水产良种场调研松江鲈鱼项目 , 潘连德教授经常与水产良种场的科技人员交流研究养殖技术 , 松江农业部门拨专项资金 , 建设根据四鳃鲈鱼繁殖、生存、洄游的模拟生态环境所设计的小型工厂化育苗和养殖系统 。
2010年 , 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以张友良为首的科技人员 , 承担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松江鲈鱼规模化繁养技术的研究” 。 松江鲈鱼生性胆小 , 在自然环境下喜欢将鱼巢建在牡蛎壳堆积的潮间带 , 因此 , 课题组收集了珊瑚石、三角帆蚌壳等十余种产卵介质 。 为了观察松江鲈鱼对不同产卵介质的喜好 , 技术人员经常工作到深夜 , 有时连续观察几个小时 , 腿麻到站不起来 , 但还坚持着 。 经过大量的实验观察与数据对比 , 确定了最适合人工养殖松江鲈鱼产卵的介质 , 受精率大幅提升 。 松江鲈鱼的人工繁殖是在冬春季节进行的 , 为了保证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 确保产下的幼苗在第一时间及时跟进技术措施 , 大家连续几年在繁育车间度过了整个春节假期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课题组攻克了亲鱼培育、人工繁殖、水质调控、生态模拟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 共获松江鲈鱼鱼苗312尾 , 这是松江水产科技工作者获得松江鲈鱼人工繁殖的首次成功 。
2011年 , 该场建立了松江鲈鱼工厂化养殖车间 , 新建亲本培育、苗种繁育、鱼种培育、室内养殖等一系列的先进生产设施 。 这一年 , 人工繁殖和工厂化养殖获得重大突破 , 当年共繁殖松江鲈鱼鱼苗35.5万尾 , 开展的松江鲈鱼室内养殖试验也获得成功 。 2012年 , 该场已经初步具备松江鲈鱼规模化养殖的技术能力 , 当年进行了104亩的松江鲈鱼池塘养殖试验 , 放养鱼苗4.4万尾 , 收获成鱼3690尾 , 初步积累了池塘养殖的技术经验 。 2013年 , 松江水产良种场繁殖松江鲈鱼38万尾 , 并在8亩精养鱼塘与400亩粗养试验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 这一年 , 松江水产良种场培育的松江鲈鱼被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列为放流品种 , 在2013年12月8号举行的“上海珍稀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活动”中放入长江 。 松江鲈鱼畅游长江 , 让野生种群得到修复 ,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
松江鲈鱼 , “除却松江天下无” , 在松江失踪了几十年的“江南第一名菜” , 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 , 经过地方的水产良种场与市科研部门、高校通力合作 , 终于把这舌尖上的乡愁从记忆中请回到了松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