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自我感动,为何会走向极致?
文章图片
粽子食材和手绘教程
“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的话题 , 因端午节的到来顺势冲上“热点榜” 。 话题的来龙去脉是:一位在武汉刚工作的女孩收到400公里外妈妈寄来的20多斤食材 , 里面有粽叶、粽绳、糯米和多种馅料等 , 并还有多张手绘的包粽子教程(妈妈在教程里还自我嫌弃的说 , 先教两种简单包法 , 多了怕你学不会) 。 而女孩却笑称:“这可能是在这里吃到的“最贵粽子” 。
有必要说明的是 , 类似的话题可能逢节都会出现 , 比如:“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做月饼” , “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做腊八粥”等等 。 不得不承认 , 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感受更多在味蕾和饱腹感里 。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 传统节日里的特色美食已经不再那么让人渴望 。 无论是粽子 , 还是月饼都不再是稀罕之物 , 因为不管过不过节 , 都是可以买到的 。 从这个层面上去审视“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的事儿 , 其实早已跟吃粽子没什么关系 。
于此“评论区”出现各种各样的艳羡之辞也就不足为奇 。 因为从根本上讲 , 这就不是妈妈担忧女儿吃不上粽子所触发的授渔行动 , 而是妈妈和女儿的一次“用心互动” 。 当然从女儿的反应上来看 , 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 要不然也不会变成热点话题被更多人围观 。
可现在的问题是 , 如果妈妈只是想证明自己对女儿很用心 , 又何必付出这么大周折呢?甚至从女儿的立场出发 , 除却能感受到“用心的气氛” , 可能在吃粽子的问题上 , 根本就不会有更好的体验 。
之所以这样去看待“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这事儿 , 倒不是说当事妈妈的做法有什么不妥 , 而是对于亲缘之间的爱和被爱 , 可能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自我感动”中弥合 , 并且这种现象在国内比较普遍 。
普遍来讲 , 国内的父母对孩子始终是抓得比较紧的 , 尤其在琐碎生活的关照上 , 可以说是事无巨细 。 这种方式好与不好 , 当然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 但是从长远来看 , 如果极致的爱走向自我感动时 , 所谓的爱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
尤其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孩子 , 他(她)们本来刚有自己的空间 , 也希望自己能尽快独当一面 。 这种情况下 , 如果父母依然抓得很紧 , 那么即便孩子此刻感觉到很温暖 , 但也会在未来成熟的情感关系中形成“应力集中” 。
【女儿|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自我感动,为何会走向极致?】说到底 , “母亲为孩子寄食材”在当下这个“便捷时代”已经够多费周折 , 再加上手绘的教程 , 真可谓有些“爱的过头” 。 毕竟普遍来讲 , 真要是怕孩子吃不上家的味道 , 自己做完寄出就行 , 何必折腾一圈 , 女儿还不见得能吃上 。 所以回到“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的事儿上 , 很可能当事妈妈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更为享受 , 起码比女儿自己更感到享受 。
艾里希·弗洛姆在谈到母爱与父爱的区别时 , 其实就论述过母爱的性质 , 强调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及其需要的无条件肯定 。 不过后续也对此说法作出重要补充 , 对孩子生存的肯定有两个方面:其一 , 是对保护孩子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其二 , 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 , 是灌输给盖子爱生命的态度 , 使孩子感到活着是美好的 。
就“其一”来讲 , 正常情况的家庭的母亲都能做到 , 但“其二”来讲就不太好说 。 因为对于国内的父母来讲 , 始终觉得自己比孩子更强大 , 尤其在琐碎的生活上 , 始终彰显出固执和自信的一面 , 总觉得他(她)们不在 , 孩子们会吃不到“家的味道” 。
推荐阅读
- 妈妈的味道|这是我吃过全宇宙最好吃的烧肉
- 腊肠菜|腊肠菜干炒蛋
- 年货|买年货,“妈妈辈”最爱的5种零食,酸甜可口又便宜
- 妈妈|妈妈最拿手的新年好运——五宝福袋,被我偷学到了
- 土瓜|腊味土瓜
- 玉米淀粉|一个蛋清,一勺酸奶,做成小零食,营养又补钙,女儿隔三差五要吃
- 植物蛋白|冬天,给女儿做了早餐,比包子简单,比油条营养,出锅就吃3个
- 蛋炒饭|给女儿做的美味,比蛋炒饭好吃,比鸡蛋饼营养,上桌吃个精光
- 蔬菜界|早餐饼太香了,2天不做女儿就哭着要吃,每次一盘,两三下吃完
- 红薯|女儿不喜欢吃早餐,早起30分钟,一周7天每天不重样,早餐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