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离子|无机材料制备:从“火攻”到“水淹”

如果把石器时代的制陶看作烧结技术的肇始,那么无机块体材料制备已有了上万年历史 。历经万年轮回,今天,无机块体材料制备技术已经从“火攻”(高温烧制成型)发展到“水淹”(水辅压力成型) 。
6月25日,《科学》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刘昭明和教授唐睿康团队的最新成果 。研究人员实现了无定形碳酸钙颗粒的融合,为制备无机块体材料提供了新方法 。
以“仿生”让烧结“升级”
“这项研究揭示了压力如何驱动无定形颗粒在材料内部构建动态水通道,进而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块体材料 。”唐睿康告诉《中国科学报》,“通俗点说,就是把多块石头融合成一块完整的石头 。”
无机块体材料通常是由无机颗粒通过烧结而制备得到 。比方说,人们建造房屋的砖块、盛水或食物的各种陶瓷器具(碗、盘、罐等),就是通过陶土揉制后烧结得到 。
“烧结让陶土颗粒表面发生熔融,进而实现表面融合 。”刘昭明对《中国科学报》说,“然而,目前的烧结过程往往导致颗粒不完全融合,损害材料结构的连续性,影响最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光学透明性 。”
另一方面,生物矿化相关研究发现,生物体可以通过无定形前驱体颗粒融合,生产具有连续结构的矿物“骨骼”(就像骨骼的形成过程) 。受此启发,研究人员通过调控无定形碳酸钙颗粒内部结构水含量和外部压力,实现了无定形碳酸钙颗粒的融合,并将其用于无机块体材料的制备 。
“这是对生物矿化策略的仿生 。”唐睿康说,“我们揭示了材料内部结构水在无定形矿物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并借助外界压力人工实现了这一过程 。”
【无机离子|无机材料制备:从“火攻”到“水淹”】水含量是关键
“该研究揭示了结构水可以让原本刚性的无机材料在压力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而材料中的结构水含量在这个调控中起到关键作用:含量太低颗粒无法融合,并展现出与刚性颗粒相似的行为;含量太高将导致无定形碳酸钙颗粒的结晶,同样会阻碍颗粒融合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化学系博士生慕昭对《中国科学报》说,“无定形碳酸钙内部具有合适的结构水含量,是确保颗粒在压力下融合的关键 。”
研究人员发现,在含水量和压力协同调控下,无定形碳酸钙内部会形成合适的动态水通道,水通道的存在促进了物质传输,导致无定形颗粒的融合 。但水含量不足不能形成水通道,而太多的水将会形成尺寸过大的水团簇,导致无定形碳酸钙颗粒结晶 。通过使结构水含量处于一个适当的范围,研究人员成功构建出具有连续结构的碳酸钙块体材料 。
“从原理上说,动态水通道融合可以消除材料内部的缺陷和界面,在提升材料结构均匀性和强度上,比传统烧结法更具优势 。”唐睿康说,“但这要针对不同材料、不同实际情况来判断 。该方法更适用于传统烧结不能制备的无机块体材料(尤其是对热敏感的生物材料、矿物材料),是传统烧结以外的加工手段 。”
“由于得到的块体材料具有连续结构,使得其具有优异的光学透过性和机械性能 。这些性能优于大多数的水泥基块体材料,甚至与方解石单晶的性能接近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化学系博士生孔康任告诉《中国科学报》 。
唐睿康解释说,用肉眼看,这种方法制备的材料的光学透明性与玻璃相似 。通常,材料内部具有连续结构是无机材料光学透明的必要条件,传统烧结方法难以使无机离子化合物颗粒完全融合,因而不能实现结构连续性和均一性,导致光学不透明 。
有望制备“无机胶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