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历史该如何讲“理”

在这场文理交融的深度探讨中 , 理科史研究一边寻找它的根 , 一边寻找它的书写者 。
■采访人员 胡珉琦
一个世纪前 , 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理科教育的开端与发祥地 , 此后 , 北大理科的发展历程便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的一个侧面 。
2021年6月末 , 北京大学举行了“北大理科与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学术研讨会 , 在这场文理交融的深度探讨中 , 理科史研究一边寻找它的根 , 一边寻找它的书写者 。
北大理科史承载的是什么
2021年 , 在“李革赵宁理科史研究项目基金”的支持下 ,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正式启动了“北大理科与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历程研究”项目(以下简称北大理科史项目) 。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等学科的高校 , 北大理科巨擘云集 , 创新人才辈出 , 学术成果显著 , 在现代科学的引入、传播与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 在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在研讨会上表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提到 , 北大理科起步于百年前的红楼 , 牵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 见证了科学在近代中国生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 , 北大理科更是在国际科学的前沿取得了系列性的重大进展 , 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据韩启德介绍 , 北大理科史项目旨在通过回溯北大理科的历史足迹 , 探讨各学科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与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的关系 , 准确有据地把握学科发展的历史规律与趋势 , 加深对科学本身及其在中国本土发展规律的认识 , 为新时期北大以及全国理科的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提供历史启迪 。
他还强调 , 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和传播 , 将使人们更加深刻体会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 并推动全社会科学文化的建设 。
在邓小南看来 , 研究理科史 , 不仅是关注精深的学问、关注技术的功用 , 更是要追踪科学思想的源流、科学风气的形成 。通过梳理学科的发生、发展轨迹 , 思考学科研究的理论、范式 , 探究人物、事件之间的关联 , 揭示学科演变规律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不仅为理解北京大学的历史地位增加了新的维度 , 也为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文化变迁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 。
从这个意义来说 , 北大理科史项目的启动是一件大事 。据悉 , 今后北大理科史将被作为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长期重点研究方向 。项目计划在北大理科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建设一个包括文献、影像和口述等多种类型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现当代科技史数据库 , 使其成为北大科学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特色项目之一 。
如何把理科史写得像历史
写史 , 从来都是一个艰巨而又辛苦的系统工程 。那么 , 如何把理科史写得像历史?
邓小南认为 , “历史书写 , 要秉持‘实录’原则 , 求真知 , 存信史” 。她表示 , 从操作的意义上讲 , 首先 , “史源”渠道要开放 , 收集不同类型的材料 , 档案、实物、报章、回忆等相互补充质证 , 在核验的基础上 , 形成分类别、依时序的数据库与史料“长编” , 尽可能保留各类资料——包括说法不同的资料 , 以便为纷繁的史实提供广博的知识背景 , 提供比对辨析的丰厚基础 。其次 , 要在长编基础上 , 确认核心要点 , 形成大事记与整体纲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