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两宋是个饮茶的时代,经济地位除了盐就是茶

【 东京梦华录|两宋是个饮茶的时代,经济地位除了盐就是茶】□孙葆元
饮茶分层次,但并不复杂,只有饮与品之分。饮是解渴,以茶解渴养成生活习惯,茶就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油盐酱醋茶,五居其一,足见需求之盛。品则是借茶之由,寻找某种境界,是生活里的艺术。
两宋是个饮茶的时代,经济地位除了盐就是茶,这是那个时代饮茶的特征。据《东京梦华录》说,“大凡食店,大者谓之分茶”,这里的“茶”不是单指茶叶,而是广义的茶,指代所有的食品。真正饮茶的地方叫“茶坊”,即今天的茶馆、茶社。且看《东京梦华录》卷二中关于汴京茶坊的记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看来这是一处饮茶解渴之地。“又投东则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这就是品茶之处了,这个茶坊好生了得,内设仙境,引得仕女佳人光顾,就成了今天的会所。茶坊在汴京街头比比皆是,茶坊林立,说明饮茶风气之盛。
东京梦华录|两宋是个饮茶的时代,经济地位除了盐就是茶
文章插图
宋代茶的经销实行官榷制度,“官榷”就是官府对商品的专利制度,专买专卖,允许私人经营,但是茶价由官府统一制定,税收也就由官府直接控制起来。这样,在茶叶的产业链上,茶农的茶叶直接由官府收购,在生产关系上便形成对官府的依附关系,甚至连户籍、茶树的株数都由官府掌控,茶农完全没有自主经营权。茶的市场需求很大,巨大的需求必然产生巨大的商业利益,违禁走私者总是有之。
宋人饮茶不像当今,把茶叶置于杯壶中,直接沸水冲浸即可。宋人饮用的是茶饼,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饮用前须把茶饼研成细末,再行烹煮。茶叶只是茶的原料,茶饼才是商品,如此一来,对茶叶的加工就提出了很多工艺要求,据记载,在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条河流穿越的汴京城,每条河上都设着磨坊,利用河水动力推动磨盘进行加工,磨盘上磨的都是茶叶,足见汴京城茶叶加工业的规模。
这很令今人好奇,饮用茶饼,不怕在细碎的茶叶末子中掺假吗?据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记载,庆历年间,福建茶农制造一种小片龙茶,二十个茶饼重一斤,市价是二两黄金。“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每至南郊至斋,中书省和枢密院各赐一饼,还要四个人分之。中书省是宋朝最高国家决策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两部门尚且如此,其余官宦只能闻其名而兴叹了。《续〈资治通鉴〉长编》说,“不许在京卖茶人户等擅磨末茶出卖,许诸色人告首,依私腊茶科罪支赏。“就是说,不许商家私自将茶饼研末买卖,如有违反,允许任何人检举,检举者给予奖励。管理之严,透出的是茶饼之珍。
宋时的珍茶甫一采摘就纳入严格的管理规程之中,首先是时间定位,采茶一定要在黎明前开始,见日则止,这是一个严格的时间段。宋时的采茶人随身挂一个水盂,采几个茶芽就要在水中涮一下手,为的是洗掉“气汗熏渍”。其间采的茶多像鸟舌和谷粒,是同种茶的上品。雀舌是指茶叶的形态,雀舌细如绒针,沸水冲泡后,绒针展开,如鸟的舌头,那是最初的芽而非叶。宋徽宗总结说,“一旗一枪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
东京梦华录|两宋是个饮茶的时代,经济地位除了盐就是茶
文章插图
茶芽采回来要立即制造,宋人不炒茶,而是蒸焙,要求“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所以造茶要“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这就与今天茶农所遵循比较一致,传统亘古至今,茶文化的根在制而不在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