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详细资料?


茶文化详细资料?

文章插图
历史渊源根据找到的大量实物证据和文史资料显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人们普遍认同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欧洲,可笑的英国人说饮茶的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 。但是有人指出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栽种的,而且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在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怎么这么巧,侵略东南亚的英国人一来就有野生茶树了 。而且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 。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 。根据可靠地考古发现,中国才是饮茶的真正发源地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 。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树,按照英国人的逻辑,浙江的发源地身份就更加可信了 。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茶树的起源地: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 。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 。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 。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源时间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 。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 。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 。提壶行酤 。汲水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拔蒜 。斫苏切脯 。筑肉臛芋 。脍鱼炰 鳌 。烹茶尽具 。哺已盖藏 。舍后有树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下到煎主 。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 。傻索绵亭 。买席往来都洛 。当为妇女求脂泽 。贩于小市 。归都担枲 。转出旁蹉 。牵牛贩鹅 。武阳买茶 。杨氏池中担荷 。往来市聚 。慎护奸偷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饮茶习惯的养成: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的习惯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 。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荼茶二字之转变《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 。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 。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 。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 。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 。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 。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 。(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 。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编辑本段]茶的性味性味理论认为,甘则补而苦则泻 。二、茶的归经典籍记载,茶的归经是“入心、脾、肺、肾五经” 。【性味】有温凉之分 。【归经】归心、肺、胃经 。[编辑本段]茶药与茶疗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由于祁龙泡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唐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 。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古称本草)所收载 。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于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 。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目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茶水的营养成分列表(每100克中含)成分名称含量成分名称含量成分名称含量可食部100水分(克)99.8能量(千卡)0能量(千焦)0蛋白质(克)0.1脂肪(克)0碳水化合物(克)0膳食纤维(克)0胆固醇(毫克)0灰份(克)0.1维生素A(毫克)0胡萝卜素(毫克)0视黄醇(毫克)0硫胺素(微克)0核黄素(毫克)0尼克酸(毫克)0维生素C(毫克)0维生素E(T)(毫克)0a-E0(β-γ)-E0δ-E0钙(毫克)2磷(毫克)1钾(毫克)1钠(毫克)3.9镁(毫克)3铁(毫克)0.1锌(毫克)0.03硒(微克)0.08铜(毫克)0.01锰(毫克)0.12碘(毫克)0 [编辑本段]茶叶的种类按茶叶颜色分类:1、绿茶: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 。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 。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 。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 。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 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日照清茶、霄坑毛峰 。2、红茶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 。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 。3、青茶 :又称乌龙茶,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功夫茶 。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 。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名贵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 。4、黄茶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 。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 。5、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 。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贵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著名的云南普洱茶就属于黑茶 。6、白茶: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是我国的特产 。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名贵品种有:白豪银针茶、白牡丹茶 。[编辑本段]名茶介绍1、杭州西湖龙井 ,居中国名茶之冠 。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 。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 。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 。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 。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 。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2、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吴县太湖洞庭山 。当地人称“吓煞人香” 。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 。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 。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焙干 。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 。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即搓团焙干工序 。3、太平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 。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黄山茶的采制相当精细,从清明到立夏为采摘期,采回来的芽头和鲜叶还要进行选剔,剔去其中较老的叶、茎,使芽匀齐一致 。在制作方面,要根据芽叶质量,控制杀青温度,不致产生红梗、红叶和杀青不匀不透的现象;火温要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叶片着温均匀,理化变化一致 。每当制茶季节,临近茶厂就闻到阵阵清香 。黄山毛峰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扁稍卷曲,状如雀舌披银毫,汤色清澈带杏黄,香气持久似白兰 。4、安溪铁观音 属青茶类,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 。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 。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 。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间(1725~1735年) 。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 。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 。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 。铁观音的制作工序与一般乌龙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摇青转数较多,凉青时间较短 。一般在傍晚前晒青,通宵摇青、凉青,次日晨完成发酵,再经炒揉烘焙,历时一昼夜 。其制作工序分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切揉、初烘、包揉、复烘、烘干9道工序 。品质优异的安溪铁观音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 明显,青蒂绿,红点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 。5、岳阳君山银针 我国著名黄茶之一 。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纳入贡茶 。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 。“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 。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 。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君山银针茶于清明前三四天开采,以春茶首轮嫩芽制作,且须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拣选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 。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 。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 。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 。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 。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 。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 。7、庐山云雾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 。据载,庐山种茶始于晋朝 。宋朝时,庐山茶被列为“贡茶” 。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庐山云雾茶不仅具有理想的生长环境以及优良的茶树品种,还具有精湛的采制技术 。采回茶片后,薄摊于阴凉通风处,保持鲜叶纯净 。然后,经过杀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8、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 。人云:“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 。”成品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壮、嫩绿匀整 。鉴别方法: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 。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 形,叶片发黄 。9、安徽祁门祁红 在红遍全球的红茶中,祁红独树一帜,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着称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 。祁红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真是天时、地利、人勤、种良、得天独厚,所以祁门一带大都以茶为业,上下千年,始终不败 。祁红工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声誉,芬芳常在 。祁红向以高香着称,具有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困香,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 。10、六安瓜片六安瓜片是著名绿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堪称一绝 。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 。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 。其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 。在齐云瓜片中,又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瓜片为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围,整年有成千上万的蝙蝠云集在这里,排撒的粪便富含磷质,利于茶树生长,所以这里的瓜片最为清甜可口 。但由于产量的制约,很多茶客对“只闻其名,未见其容” 。六安瓜片的成品,叶缘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与其他绿茶大不相同,冲泡后,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清高,味甘鲜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窍散风之功效 。如此优良的品质,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离不开精细考究的采制加工过程 。瓜片的采摘时间一般在谷雨致电立夏之间,较其它高级茶迟半月左右,攀片时要将断梢上的第一叶到第三四叶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叶制“提片”,二叶制“瓜片”,三叶或四叶“梅片”,芽制“银针”,随攀随炒 。炒片起锅后再烘片,每次仅烘片2-3两,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叶片白霜显露,色泽翠绿均匀,然后趁热密封储存 。果如宋代梅尧臣《茗赋》所言:“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 。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希望可以解决您的疑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