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是什么】1、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2、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考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科学的 。中国的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 。从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史籍记载结合起来看,中国长江以南曾世代繁衍生息着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族群,即古越族(亦称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 。
3、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 。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 。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
4、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
推荐阅读
- 文章摘抄 经典文章摘抄
- 贴对联要男的贴好还是女的贴好 贴对联要男的贴好还是女的贴比较好
- 家里的红萝卜怎么保鲜 家里的红萝卜如何保鲜
- 糯米灌大肠的做法 怎样做糯米灌大肠
- 2021发朋友圈深奥难懂的句子 2021发朋友圈深奥难懂的句子有什么
- 行将就木的木是什么意思 行将就木的木的意思
- 关于风景的名言警句 关于风景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 过墙妻是什么意思 过墙妻的解释
- 小米酥的做法配料 小米酥怎么做
- 山竹笋保鲜一年的方法 新鲜竹笋如何处理才能存放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