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对不对 攘外必先安内是什么意思


引文:如果崇祯是一个把政权存亡看得高于一切的现实主义者又怎样呢?
【攘外必先安内对不对 攘外必先安内是什么意思】“安内” , 稳定内部秩序;”攘外” , 抵御外来入侵 。
一个敌人好对付 , 但双拳总是难敌四手 。内忧外患一起袭来 , 而客观形势又注定无法兼顾的时候 , ”安内还是攘外”就注定是一个当局者无法回避的难题 。
这一难题之出现 , 最著名最为人所知的当然是在民国时期 。
日本人的铁蹄已踏入中华大地 , 当时执政者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这个口号一直为国人所诟病和抨击 , 其中之是非暂时且不去管他 , 有必要指出的是 , 被安内与攘外的两难选择所困扰 , 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头一遭 。
先安内还是先攘外 , 这个坑真的是太深了……

必安内方可攘外?
明末 , 关外满人铁骑纵横逐渐坐大 , 内地民变四起如星火燎原 , 起初 , 崇祯政权是准备两线作战的 。
一上台就于不动声色中翦灭了魏忠贤的崇祯 , 不是个懦弱无能的角色 。面对两大威胁 , 他要两头出击 , 两手都要硬 。
这一点从崇祯的财政安排上即可看出 。
崇祯三年 , 为应对满人的威胁 , 明王朝于正常赋税之外加征一种”辽饷” , 同一年 , 陕西因旱灾发生民变 , 崇祯又下诏曰 , 不募集军队不能平贼 , 不增赋税则军饷不济 , 稍稍加点吧 , ”累吾民一年” , 新征的一种谓之”剿饷” 。
辽饷用于攘外 , 而剿饷则用于安内 。崇祯的雄心壮志 , 非同一般哪 。
ntainer can-justify" data-bjh-caption-id="cap-9645891" data-bjh-helper-id="1604027833002">
辽饷和剿饷都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 以剿饷为例 , 原说好一年而止 , 直到崇祯十二年 , ”饷尽而贼未平” 。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在两种威胁面前 , 崇祯政权都不想妥协的初衷 。
然而虚弱的国力终究无法维持两线作战的政策 , 是集中精力应付外患还是内忧 , 崇祯政权必须作出决断 。
被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刻划得无比阴险毒辣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最早看出了王朝政策失误潜藏的巨大危机 , 他向崇祯皇帝痛切进言:”必安内方可攘外”!
杨嗣昌打了一个比方:边境烽火好比肩臂之外的病症 , 而流寇祸乱则病在腹心之内 , 既然政府无力两头兼顾 , 则两害相权取其轻 , ”必安内方可攘外” 。
崇祯接受了杨嗣昌的建议 , 遂集中精力对付李自成张献忠 。
一时间 , 一度呈狼奔豕突之势的”义军”几乎面临着灭顶之灾 , 张献忠逼得向朝廷诈降以求生存 , 李自成更只剩十几骑仓皇而走……

皇帝的形象必须维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