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笛 唐代:李益,所属类型:音乐,思归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
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 。相看:一作“相逢” 。
赏析 此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 。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 。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 。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 。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 。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 。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 。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 。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 。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 。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 。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 。
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 。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 。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 。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 。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
推荐阅读
- 题陈推官罗江号二首其一原文、作者
- 冬至小雨踏泥出谒原文、作者
- 李汉祥退閒诗原文、作者
- 寄詹大尹原文、作者
- 幽兴其七原文、作者
- 秋思的古诗意思 秋思译文和原文简介
- 歌舞冈原文、作者
- 南山三绝句其一原文、作者
- 拟东坡谪居三适其三夜卧煖炕原文、作者
- 上阳水窗旬宴得移字韵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