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学论文


消费心理学论文(营销与消费心理)
营销手段与消费心理浅析
凡勃伦效应:(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伦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一个理论,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越愿意购买 。这一理论被称为凡勃伦效应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再是为了获取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通常的定价逻辑是:因为好,所以贵 。但是到了消费者这一边,人们普遍的心理就变成了,因为价格贵,所以肯定好 。这在逻辑学上是不成立的,因为真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真 。(贵的不一定好)但是在心理学上,这种说法也确实具有说服力 。尤其是在自由竞争市场下,价格既能表现了商品的价值,同时也是为商品的品质做了背书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对于普通商品,如果我们能够分辨好坏,那么我们可以大致相信自己的判断 。但是如果是较为昂贵的高档产品,那就需要专业人士陪同购买,把关注点放在产品的品质上,坚信品质主导价格,而不是价格主导品质,这样才能避免落入凡勃伦效应的陷阱 。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根据普遍的共识原理,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成正比,也就是说价格上调,买家变少,价格下调,买家增多 。这也是很多经济调控手段上的主要理论依据 。但是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导致土豆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而爱尔兰农民的消费需求量没有下降,反而跟着持续上涨了 。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观察到了这种需求原理不一致的现象,于是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吉芬字之谜,而具有这种特点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其实,吉芬之谜的背后,是一种极为朴素的消费行为学原理——追涨杀跌 。
吉芬之谜,在许多商品上都存在,比如楼市和股市 。在房价暴跌的过程中,房价越跌,越没人买房,反倒是崩盘之前的房地产热潮中,房价飙升,买房的人却络绎不绝 。无论是爱尔兰的土豆,还是房地产,股票,都有一个鲜明的属性,那就是可替代性极低的必须品 。而这种商品也被称为吉芬商品,它本身非但不受供需原理限制,还能反其道而行之 。有些商家会同时制造某种紧迫感,让我们在本能的驱使下,迅速做出消费决策,让我们对那些“非吉芬物品”也做出追涨杀跌的愚蠢举动来,这就等于自愿落入了消费陷阱 。
消费者剩余:(买的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消费者剩余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基于边际效用理论,演绎出了一个消费心理学概念 。消费者剩余的定义:人们愿意为某种商品实际支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他所预期能承受的最高心理价格,因此,他购买物品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了一种满足的剩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