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看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论文

【如何全面看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论文】

如何全面看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论文

文章插图
英盛观察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概括、 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 2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它们各持一个方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 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并没有结束认识,理性认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因为:其一,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第一次飞跃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其二,第一次飞跃并不能保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依靠实践的检验 。在第二次飞跃中,理性认识可以得到检验,得到修正、 补充和发展 。( 2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其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普遍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服从实践 。其二,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其三,理论应当被群众掌握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观、 理性思维等,是主导因素;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则包括两类:一类是情感、 意志,包括欲望、 动机、 信仰、 习惯、 本能等,一类是认识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 想像、 直觉、 灵感等 。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 相互补充的,共同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非理性因素应当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应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全过程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 2 )认识的不断反复认识之所以要不断反复,是因为:其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客观事物作为系统也是多方面、 多层次的 。客观事物存在着一个产生、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和规律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 。所有这些,使得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其二,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受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打破限制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这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其三,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的限制 。这些限制包括:人的实践范围、 知识水平、 认识能力、 实践能力、 立场、 观点、 方法以及生理素质 。所有这些,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 3 )认识的无限发展就整个认识过程而言,认识的反复具有无限性 。但是,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 4 )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党的群众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实践是千百万群众的实践 。党的群众路线则主张相信群众 。因此,二者具有一致性 。其次,“从群众中来”,实际上就是把群众的感性认识能动地升华成理性认识(表现为领导者的智慧),这其实就是第一次飞跃;“到群众中去”,实际上就是让理性认识被群众所掌握,化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其实就是第二次飞跃 。再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①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表明认识与实践是不断分离又不断重合的过程,而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上升到高一级的层次 。由于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认识经常与实践发生矛盾,这就要求认识与实践必须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 理论要同一定时期、 地点、 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 。认识、 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 丰富和完善 。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 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③割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左”的或右的错误 。④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践会进一步向前发展 。实践要不断地创新,理论也要不断地创新 。09-10-22 | 添加评论 | 打赏064kk 辩证法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 。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核心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众所周知,现实中的矛盾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此时矛盾双方处在可以感知到的认识层次上 。一种是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们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 。对于辩证法的规律来说,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 。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 。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以统一体的变化形式存在的客观规律 。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外部统一体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比量变质变规律深入一层,相对来讲,量变质变规律的特点如果相当于认识中的直观性的话,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特点就是相当于认识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则是相当于认识中的间接性,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 。由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点是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具有很高的难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