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 , 节目不仅为中国观众普及了海外美食文化 , 也以美食为切口找到了全球共襄的文化符码 , 搭建着国际传播领域有文化意义的沟通之桥 。
看点拉满
“以赛带讲”普及风土人情知识
综艺市场中 , 大量美食类综艺都以慢综艺的节奏感贯穿始终 , 《大使的厨房》在继承美食节目治愈感的优长之外进行了模式迭代 , 将蕴含域文化特色的游戏、竞赛、答题等元素巧妙融入节目中 , 以此激发出嘉宾的潜力 , 由此为节目制造了数量颇丰可遇不可求的精彩瞬间 。
但显然 , 《大使的厨房》进行模式创新的目的远远不只是增加节目的可看度 , 更重要的是 , “以赛带讲”的形式成为了文化普及的柔性落地方案 。 阿根廷国家探戈日为何定在12月11日?与探戈同一批进入世界非遗的是哪项中国传统?嘉宾抢答当然会制造更多有趣的精彩画面 , 但在此之后 , 节目也会严肃地讲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及背后的文化意涵 。 在这个循序的过程里 , 各种信息被悄然传递 , 各国的地道风土人情也在观众心中默默种草 。
在首期节目的末尾 , 由“美食研习小队”复刻环球美食成了压轴好戏 。 我们惊喜地看到 , 每一组嘉宾都制作出了色香味皆属上乘不错的阿根廷美食 。 他们在厨房中担任的角色或是掌勺 , 或是帮厨 , 但无论如何 , 生活化的一面带来了不错的情节推进效果 。
而通过这一环节的美食制作 , 烹饪手法背后深厚的理念碰撞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 比如首期节目中阿根廷人喜欢吃食物本位、偏好酸甜口感的味觉习惯 , 在烹饪几道经典菜品的过程中得到凸显 。 节目通过对各国招牌菜品的选择以及制作过程的解读 , 向观众讲解了各地饮食风俗 , 实现着美食文化藉由电视语言的交往融合 。
节目的创作手法永远要为内容服务 , 根本上说 , 《大使的厨房》所进行的模式创新和笔法升级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对中外文化更直观、更自然的交流提供了空间 。 在这样的大方向下 , “看点拉满”反而成了无心插柳的自然附赠 ,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 , 节目也为美食综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可参考的范本 。
沟通世界
构建国际交流话语场
走进各国驻华大使馆拍摄 , 《大使的厨房》或许是市面上为数不多的“高规格”节目 。 将各国大使馆的陈列首度以电视节目的方式影视化公开 , 庄严神秘的外交场所总会令人肃然 。 而在这个场域之中 , 大使在节目中的出席又显得格外珍贵而隆重 , 成为国家间友谊的美好见证 , 这也让节目的国际交流气质更加突出、更有的放矢 。
《大使的厨房》用了大量篇幅向中国观众介绍海外美食 , 但与此同时 , 节目也将中国文化向大使和海外友人传递 。 无论是赠送《千里江山图》的文创产品 , 还是向美食品鉴官介绍中国菜肴 , 都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方式 , 也深度展示了礼仪之邦的大国形象 。
从这个角度上 , 节目及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者” , “大使的厨房”这个题中之义被更广谱地适用在每位嘉宾身上 , 成为所有参与者的厨房 。 可以说 , 节目用这种方式搭建起了以美食文化为代表的国际文化传播的话语场 , 在交流互鉴中深化民族友情 。
应该说 , 制作播出这样一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节目 , 充分彰显出主流电视媒体的责任担当 。 在中阿建交50周年之际 , 《大使的厨房》首期走近阿根廷大使馆意义非凡 。
【大使的厨房|《大使的厨房》:进阶美食节目模式,以食会友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推荐阅读
- 豌豆|真正的全麦面包你会区分了吗
- 牛肉|买牛肉,选表面“干的”还是“湿的”?区别很大,建议弄懂再掏钱
- 虾仁|大虾别再水煮了!教你2种做法,做出的虾仁滑嫩多汁又Q弹!
- 莴苣|冬天土豆黄瓜靠边站,最该多吃的菜是它,清肠排毒,不懂吃可惜了
- |年夜饭的一道菜:年年有鱼
- 碳水化合物|西安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但那儿的美食也不容错过
- 南瓜|豌豆炒虾仁的做法,掌握一点小技巧,颜色翠绿嫩白,好吃又好看
- 四川省|四大菜系的产生与发展
- 厦门|海鲜控吃货都想吃的厦门餐厅,我终于打卡啦,还见到了海鲜界大佬
- 经典|国内好喝不贵的白酒有哪些?这5款遇见别错过,名气小但品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