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段原文: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大事) , 常发(发端)于至微(极细小的事物) , 而终(最终)为大患(祸患);始以为(认为)不足治 , 而终至于(到了)不可为(不能够收拾、处理的地步) 。当其易(容易处理的时候)也 , 惜(舍不得)旦夕(从早到晚 , 指一天)之力 , 忽(忽视)之而不顾(理睬);及其既成(已经形成祸患)也 , 积岁月(长年累月) , 疲思虑(疲于思考 , 筋疲力竭) , 而(才)仅克(能够处置)之 , 如(像)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知晓)者 , 众人之所能治(解决)也 , 其势虽危 , 而未足(不值得)深畏 。惟(只有)萌(萌发)于不必(没有必要)忧之地 , 而寓(寄身、存在)于不可见(预见危险)之初(开端) , 众人笑而忽(忽视)之者 , 此则(正是)君子之所深畏(深深畏惧)也 。
第二段译文:我因此想到:天下的大事 , 通常发端于极为细微的地方 , 而最终成为极大的祸患 。(这些小事)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 , 可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当初容易处理的时候 , 人们往往吝惜一点点精力 , 忽视它而不加理会 , 等到已经形成了祸患 , 花费很长的时间 , 用尽了脑筋 , 才仅仅能够处置这祸患 。世上像这拇指的发病的情况太多了 。大概一般人能知道的 , 一般人所能处理的 , 那情势虽然危急 , 却不值得过于惧怕 。只有那些萌发在一般人以为没有必要去担忧的地方 , 并且存在在起初无法预见危险结果的 , 一般人笑话并忽视的 , 这正是君子所深深畏惧的啊 。
4、第三段原文:昔之天下 , 有如君(郑君仲辨)之盛壮(处于盛年、壮年)无疾者乎?爱天下者 , 有如君之爱(爱惜)身(自己)者乎?而可以(能够)为(成为)天下患者 , 岂特(只、仅仅)疮痏之于(在)指乎?君未尝敢忽(忽视)之 , 特(只是)以(因为)不早谋于医 , 而几(几乎)至于(到了)甚病(重病的地步) 。况乎(况且)视(看待)之以(用)至疏(极为疏忽)之势(态度) , 重(加上)之以(在)疲敝(也作“疲弊” , 指百姓困苦穷乏)之余(之后) , 吏之戕摩(残害、消灭)剥削以(来)速(加速)其疾者(病苦)亦甚(严重)矣;幸(侥幸)其(社会问题)未发(发生、爆发) , 以为无虞(无忧)而不知畏 , 此真可谓(称作)智(聪明)也与哉?
第三段译文:从前的天下 , 有像郑先生一样身体强壮而没有疾病的吗?爱护天下的人 , 有像郑先生那般爱惜自己身体的吗?而能够成为天下大患的 , 难道只是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吗?郑先生不敢忽视手指上的疮痏 , 只因为没有早点去看医生 , 因而几乎到了病重的程度 。何况一般人对问题 , 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看待 , 又加上在百姓困苦穷乏之后 , 官吏们还残害剥削百姓 , 而加速他们生活的更加困苦呢 。侥幸天下大乱的事情还没发生 , 统治者如果就此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 , 这真能说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推荐阅读
- 閒居咏怀原文、作者
- 又送卓大著知漳州原文、作者
- 寄宋君辅原文、作者
- 王给事挽词原文、作者
- 西湖竹枝歌九首原文、作者
- 淳安棹歌原文、作者
- 西园八景其八原文、作者
- 《两小儿辩日》表达感悟的句子 原文是怎么写的
- 唐朝诗人王维古诗画四句怎么解释 古诗画原文内容
- 翰林权直罢归和朱约山韵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