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饺子?( 二 )
这个词来源于中文“混沌” , 这是东方上古传说中 , 人们对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状态的形容词 。
面粉、鸡蛋、水融合一起 , 化解了世间的“混沌”由面皮包裹馅料的食物 , 在古人看来无眼无口 , 没有七窍 , 用混沌形容正合适 。 依据汉字造字法 , 替换与食物有关的偏旁 , 就成了今天家喻户晓的馄饨 。 它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 , 《颜氏家训》里记载的一句话:“今之馄饨 , 形如偃月 , 天下通食” 。 这句话透露出两条信息:最晚在南北朝时期 , 馄饨已经是广泛流行于汉族社会的食物;本着节省原料的目的 , 当时的面皮大多被擀成圆形 , 折叠起来包裹馅料 , 就变成了半圆形的“偃月” 。
大部分人跟羊排饺子都不熟 , 但它却能迅速勾起每个人的食欲
相同的饮食原理 , 几百公里外 , 馄饨却有了另外的名字 。 没错 , 就是饺子 。
今天的安徽江苏北部、河南西部、山东东部、湖北北部的很多地方 , 都把猪肉馅儿的半月形饺子称为“馄饨” , 把元宝形的馄饨称为“水饺” 。 这种称谓上的混乱 , 源自于馄饨饺子同出一物的饮食变迁 。 “天下通食”四个字 , 见证了饺子在中国悠久历史和崇高地位的由来 。
饺子让我们明白 , 全世界对食物喜好的选择都是相似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 , 在食物上最直观的标志 , 就是把填肚子的“常食”和消遣用的“闲食”区分开来 。 到了宋代 , 开封街头出现一种名为“角儿”的小吃 。 人们用植物油把做得非常小巧的、有半月形角的馄饨煎熟 , 当成零嘴出售 。
土耳其十字饺小巧精致 , 跟宋代“角儿”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的制作 , 本质上与《颜氏家训》里的偃月形馄饨并无区别 。 为了滋味更好 , 面皮被擀得尽可能薄 , 馅料则加得尽可能多 。 从模样上来看 , 已经与今天皮薄馅丰、汤汁满溢的锅贴区别不大 。 今天 , 在江苏的淮安、扬州 , 人们吃早茶的时候 , 有一味必点的小吃“饺面” 。 顾名思义 , 这是把饺子和面条煮在一起的食物 , 但端上来后 , 初试者往往会非常诧异:这哪里是饺子 , 明明就面皮半透的馄饨嘛 。
扬州小吃饺面 , 一碗展示什么是真正的“面面俱到” *拾味扬州
事实上 , 这正是文人气浓厚、讲究“吃不求饱点心”的淮扬菜食俗 , 对宋代“角子”闲食文化的一种传续 。
而在1500多公里外的广东 , 人们把粤式早茶里一种与淮扬“饺面”极其类似的食物 , 称为“云吞面” 。 “云吞”两字看起来颇具诗意 , 其实用粤语读一读 , 云吞(wuon tuon)的发音 , 与江浙地区吴语方言里的“馄饨”一模一样 。
中国人今天对饺子的认识 , 大约形成于元朝之后 。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 , 与汉文化不停向北方传播 。 双向的影响让中国的语言和饮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迭代 。 汉语里的蘑菇(moog , 草原上的食用菌)、烧麦(suumai , 没有冷却的点心) , 最早都来自游牧民族语言的音译 。
而草原上的谷物 , 起初来自与农耕民族的物资交换
但有趣的是 , 源自中国古典哲学概念的“混沌” , 在蒙古语里没办法直译 。 但代表了平民闲食的“角子” , 却能翻译成“bansh” 。 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南阳 , 山西的晋中、临汾等地 , 人们依然把饺子称为“扁食” , 这是对蒙语“bansh”的简单音译 。 而在福建福州 , 当地人则把馄饨称为“扁食” 。 福建人喜欢“敲肉” , 用物理方式捶打肉糜 , 出胶后成为弹牙的肉茸 , 除了做丸子之外 , 这种肉茸也适合包扁食 , 有浓烈的肉香 。 所以福建人也把扁食称为“扁肉”——并不是因为肉被敲扁了 , 而是指肉做成的扁食 。
推荐阅读
- 荸荠|泉州人喜欢用荸荠做美食,都知道有啥?而荸荠蒸肉饼是最没名气的
- 面食|名气虽大,却是徒有虚名!国内这5种地方小吃,有你吃过的吗?
- 瑞幸|三亚有什么特色小吃?这些特色小吃,旅游时可边看海边品尝
- 茄子|炒茄子好吃,真的也跟挑选的食材有关,好味道不会假
- 咖啡店|天冷,有钱没钱都要多给家人喝这汤,滋补暖胃又驱寒,好喝不上火
- 鸡蛋|晚餐我给家人做了2菜1汤,有荤有素营养足味道香,大人孩子都满意
- 牛肉|葱油拌面有发现 “话术”引来怀疑
- |“冻鸡腿”是从哪来的,为何相对便宜?能经常吃吗?现在有了答案
- 鸡蛋羹|流程有多重要? ——做一次鸡蛋羹你就知道了
- 豆腐|看了我家的一顿午餐,同学感慨:难怪儿子养的胖,营养有点过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