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化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农民工城市化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农民工城市化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文章插图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化发展困境 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化发展困境,不仅体现在城市化发展的低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城市就业吸纳力和城市空间承载力上,从而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 。 (一)城市化发展的低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 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低水平不仅体现在城市集中度低、城市数量和规模结构不合理,而且体现在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程度 。截至2000年,整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74.4%,发展中国家为48.45%,而中国则为36.22% 。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程度(人口集中度)比发达国家低22个百分点,若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计算,则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大概落后了20年以上 。以我国最大的城市北京和上海为例,2000年他们的城市人口分别为1240万和1420万,远远低于日本东京2640万的规模,也低于纽约市的城市人口,甚至低于世界上前10个最大的城市人口的平均值;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没有获得同步发展 。在工业化水平和非农化水平逐步提高,并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却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发展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36.2%,比工业化率低48.01个百分点 。即使在城市化有较大提高的1978-2000年期间,年均城市化率增长为1.2%,而工业化年均增长率则为8%(见表1) 。因此,从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看,中国已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但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看,仍然是一个农民社会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不仅制约了工业化的步伐,也制约了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彻底实现 。(二)城市就业扩张力度不足,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 城市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前提 。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和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就业总量扩张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制约了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和收入的获得 。根据《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的研究表明: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能够安排的只有1000多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左右 。2006年2月16日新华社报道:2006年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为2500万人,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人,由于严峻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同时,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使大量进城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脏、累、苦、险等工作,其劳动力价格提高相对缓慢,就业环境的改善滞缓,这些都不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进行 。 (三)城市容量不足,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 城市的要素聚集、吸纳及承载能力都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建立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条件 。但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滞后、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的各项功能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 。例如,北京是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城市,即使这样的城市,其基础设施水平与国外一些大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见表2 。同时,外来流动人口增加了对水电、公共交通等公共物品的需求,造成了公共物品总量的短缺 。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表明,近10年来北京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水资源总供给量却年平均递减0.42%;公共交通也遇到很大压力,平均每千人拥有公共汽车1.04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