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之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做为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学道理啊,那何必问他的年纪比我大小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从师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可是还跟老师请教呢;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 。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有些人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这真 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那孩子们的老师,是把书教给孩子们来学习诵读书上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师、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以互相请教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士大夫这一类的人,一谈到老师、弟子的称呼,就大家聚在一起非笑他;一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他跟他年岁差不多呀,懂得的道理也不相上下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可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认为是近于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啊!从师的道理不能恢复的原因,可以明白了 。巫、医生、乐师、各种手工业者那般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恐怕是值得奇怪吧!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 。郯子那些人,他们的学问道德并赶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所以学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业务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不过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了,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道理,作了这篇《师说》送给他 。之二: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 。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 。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 。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 。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好了,拿去用吧.呵呵~
推荐阅读
- Y邹城教育局是否在招聘幼师?
- 怎么查询注册设备监理工程师
- 公安侦查阶段律师的作用
- 泡茶的学问
- 管宁割席翻译
- 请问哪里有儿童歌曲<不老的老师>的伴奏带
- 学校党组织和党员可以为师生办哪些实事好事
- 注册会计师考试全是选择题吗?
- 本人新手请师父对我入定方法指教
- 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怎么打印?为什么在右上角的认定提示没有下载或打印申请表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