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黑茶——藏茶, 起源于藏区先民的生存需求, 其时代, 至少是在吐蕃时期, 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 我国是茶的故乡, 茶文化尤其悠久、丰富, 为什么不产茶的藏区, 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 。
我国藏族所居地区, 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 历史上素不产茶 。 所需之茶主要通过毗邻之地供给 。 茶正式传入西藏, 是在吐蕃时期, 盛唐的丰富物质文化成果, 对吐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文成、金城两公主先后与吐蕃和亲的直接推动,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致使吐蕃出现“渐慕华风”的社会风气 。 茶文化作为中原的一种物质文化成果, 十分自然地在这种交流中被传入了吐蕃社会 。
据藏族史籍记载, 茶是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莽布支在位时(676一704)传人吐蕃的 。 当时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 。 赞普虽拥有中原最名贵的茶、但都不晓其烹饮之法, 可见当时在吐蕃社会中饮茶之习尚不普遍, 至少9世纪初以前, 吐蕃人还没有形成饮茶的社会生活习惯 。 茶这时虽已输入吐蕃, 但还属珍稀物品 。
历史证明:一种社会生活习惯和一种民族习俗的形成, 总是离不开其所处环境的物质条件以及人们对这种习惯、习俗的共同需要, 对于维系人生存的饮食而言, 尤其如此 。
综观唐蕃关系史, 在初唐至中唐约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 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虽有发展, 但又经常受到战争的破坏, 致使双方的联系受到很大的制约, 内地的茶尚不具备大量输入藏区的客观条件, 从而使藏区社会缺乏形成饮茶之习的物质基础 。
晚唐以后, 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共处时期 。 双方间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大大活跃起来, 丝织品和茶成为唐朝与吐蕃市易马和耕牛的主要商品 。 由于安史之乱后内地农业破坏极严重, 唐朝长期依赖吐蕃地区马牛等物的输入, 作为交换的茶也长期地大量地被输入吐蕃 。 这就使藏族社会具备了形成饮茶之习的物质基础 。
从寺院到民间
唐自开元以后, 因禅僧坐禅“务于不寐, 又不夕食, 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狭, 到处煮饮 。 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 ”随着唐蕃之间的交往增强, 特别是内地的大量禅憎相继到吐蕃传法或经由吐蕃去天竺求法, 使这种饮茶习俗也传播到藏地 。
自9世纪初热巴巾规定“七户养一僧”后, 藏地僧人再不需要从事生产劳动, 对于每日长时间坐静诵经的藏僧来说, 汉僧的饮茶之习此时更具有了效法的价值, 它不仅能达到“破睡”、“涤烦疗渴”的生理方面的功效, 而且能给这些僧人单调孤寂的生活以心理上的慰藉 。 因此, 饮茶的风气首先在藏地僧人和寺庙中蔓延开来 。
后来, 吐蕃发生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寺院被毁, 僧人被迫还俗, 这些融入民间的僧人, 无可避免地将他们的饮茶习惯传播于人民大众中, 于是在普通民众中也开始兴起饮茶的习惯, 一经传播开来, 便一发不可收 。 从那以后, 饮茶作为一种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习俗, 便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了 。
9世纪末吐蕃王朝崩溃后, 各地方各部族与内地的交换活动趋于自由 。 五代及宋, 正式建立“茶马互市”的制度, 更使茶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 为推动藏族社会饮茶之习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自元代起, 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 藏族饮茶之习由此获得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 内地的茶文化在藏区经由王室、僧院、民间的传播推广、借鉴吸收, 逐渐形成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被赋予一种新的文化特质和形态, 这就是藏族茶文化 。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 茶文化已成为藏族传统饮食文化中最富生气的一部分 。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茶人留下的茶经古籍
- 雅安藏茶简史:解密四川雅安藏茶发展历程
- 饲养暹罗猫的几个小技巧
- 龙骨花的养殖方法,4个要点教你最简单的养护龙
- 帝王花的花语
- 荷花的寓意和象征风水,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
- 猫咪喜欢玩毛茸茸的球?
- 猫咪的怪癖:喝脏水?
- 龟背竹叶子发黄:叶子发黄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
- 哪些营养要素是猫咪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