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立文字”是六祖开出的一剂针对中华文明落入文字窠臼而导致满盘僵滞局面的特效药!
朱熹在晚年的省思中,多次反思早年落入文字窠臼而使学问、功夫皆不得力的歧路 。
他说:“今一向耽着文字,令此心全体都奔在册子上,更不知有己,便是个无知觉不识痛痒之人,虽读得书,亦何益于吾事邪?”
“近觉向来为学,实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误,而误人亦不少 。方别寻得一头绪,似差简约端的,始知文字言语之外真别有用心处 。”
“至于文字之间,亦觉向来病痛不少 。盖平日解经最为守章句者,然亦多是推衍文义,自做一片文字学,非惟屋下架屋,说得意味淡薄,且是使人看者,将注与经作两项工夫做了,下梢看得支离,至于本旨全不相照 。”
这里所说的“文字言语之外真别有用心处”,便是禅宗一直强调和直接指示的真心本性 。它与文字语言不相关,甚至常常被文字语言所阻 。
而当前“禅学”“禅文化”的视角和落脚点,几乎全部着力于文字语言,这当然不是“禅”的本色,甚至已经直接偏离“禅”的路线 。
“禅”不可能只是落脚在“文化”和“学术”上,而是立于“不立文字”的低处,提振“文化”和“学术”的一切文字到高处 。
这是六祖慧能大师在唐代就做的事 。如果今天我们又以文化和学术路线为“禅”定义,只是徒增议论和思想的缠缚 。
只剩学术概念和思维议论的“禅学” “禅文化”,终将成为满盘皆滞的僵化学术体系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再具备禅宗“消化”和“促活”的功能 。
文章插图
对于“禅”,我们需要“禅学”“禅文化”的丰富多姿,这是我们的生活;对于“禅”,我们更需要原汁原味、直指人心的“禅宗”,这是我们的生命 。
以“禅宗”为灵魂,当灵魂深处的光明本性尽绽无余,“禅学”“禅文化”的浪漫情怀,必将自然回归!
推荐阅读
- 颐和园的园林景观介绍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资料
- 日语“厉害”中文怎么说?
- 在中国那个家保险公司最好最可靠?
- 中华鲟冻了可以吃吗?
- 京东凑单后怎么退款其中一件?如何操作?
- 我是中药学的学生 我想知道 中药学的学生出来能做什么
- 中药放保温杯里第二天可以喝吗?
- 红楼梦中的秀春囊是什么东东?
- 双色球20码中6保5的旋转矩阵公式有多少注
- 《危险化学品名录》中是否包括切削液和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