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毛尖何以成为大唐贡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号称“贡茶”的好茶真的很多,毕竟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留下多少茶的品牌故事让人谈笑回味 。 古丈人虽常称古丈毛尖为“贡茶”,接触古丈的人多了,反觉得他们在宣扬自己的茶为“贡茶”上有点藏着掖着的感觉 。 也许是古丈茶人总是固执的以为自己的茶是好茶,质量好,口感好,对其他方面无感 。
我也是无意中检索到清《钦定四库全书》收录和重刻的唐朝宰相杜佑编撰的《通典》,在第六卷《食货六?赋税下》记载的“灵溪郡【贡朱砂十斤茶芽二百斤今溪州】”时才惊觉古丈毛尖果然是贡品!(当时的溪州,含今古丈的全部和今永顺等地的的一部)
杜佑是唐朝人,所处的时段已是晚唐,唐德宗时拜为宰相,唐宪宗时封为岐国公 。 杜佑从当县丞小吏时起,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 清朝在编撰《钦定四库全书》时,对杜佑及《通典》都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 《通典》记述了远古黄帝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 。
据第六卷《食货典六?赋税下》记载:天下诸郡每年常贡【按令文诸郡贡献皆取当地,准绢为价……】……灵溪郡【贡朱砂十斤茶芽二百斤今溪州】……能成为贡品,自是当地最好最纯的、放之全国也是上等的风物,献入宫中充抵税负 。 在全国将近400个郡、府中,钦点贡茶的郡、府不过3个,而灵溪郡就是其中之一,足可见在唐朝时,溪州茶芽在宫廷中的地位 。
茶芽是否为毛尖不得而知,但同是《食货六.赋税下》中,在灵溪郡之前的有关夷陵郡记载:夷陵郡(贡茶二百五十斤柑子二千颗五加皮二斤杜若二斤芒硝四十斤鬼臼二斤蜡百斤今峡州) 。 可以推断,茶与茶芽还是有所区别的 。
再比较起后世,比如宋朝朝贡所要求的片茶、团茶、饼茶,可倒推“茶芽”不但是茶叶的形状,更是茶叶的性状——以芽做茶 。 灵溪郡的溪州茶芽在宋朝及以后的朝代中,不再显赫,显然与溪州茶芽的形状有关,也与当地所出茶叶的秉性有关 。
尽管较早时期的书籍中无“毛尖”称谓之记载,不代表没有近现代所称之为的“毛尖”品种 。 从溪州茶芽在宋朝官卖茶中消失这一历史事实,反证溪州茶芽应该就是后世所称的古丈毛尖 。
好在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立马下诏罢造团茶,重命采制芽茶上贡(请注意唐朝的茶芽与明朝的芽茶表述上的区别),使得原灵溪郡茶芽的制作技巧流传了下来,演化到现在最终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 。
【古丈毛尖何以成为大唐贡茶?有什么历史渊源?】从大唐盛世的皇宫宠儿,到宋朝及以后迭代中的隐士,由溪州茶芽演化来的古丈毛尖就这样尖锐直立的挺着,不以大唐贡品为喜,也不以两宋时被弃为悲 。 不以蜷缩萎靡入世,也不以傲然孤僻出世 。 不求事从庙堂豪庭,不讳以身哺边缘“蛮子”山民,只有真正的隐士,才有这样的境界 。
勐海的朋友送我一款05年的普洱,我说打算再存10年才喝 。 朋友说,再存十年,淡而无味,最高境界 。 而古丈毛尖甫一出世便是这“淡而无味”的最高境界,汤色淡,入口淡,入喉才觉微苦,入胃方觉回甘爽咧 。 这不就是人生吗?如果不经历一番拼搏的苦闷,怎会有人生升华的甜美之感 。
喝古丈毛尖,也许喝的不是茶,而是一种人生的体会与禅觉 。 是的,古丈毛尖(溪州茶芽)更适合开疆拓土的唐朝,因为茶芽意味着新生、扩展、进取;古丈毛尖并不适合偃武兴文的宋朝,及后的明朝等,古丈毛尖不能揉拧成团、委曲求全以求示人,不以“大丈夫能屈能伸”自诩而甘于偏居一隅,以一芽傲立,这与两宋龟缩自娱的性格格格不入 。 古丈毛尖不可亵渎:茶不可亵玩被塑成团、成片、成饼;茶汤不可自浊,更不可合污同浊 。 此者,非大丈夫,乃真君子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