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人认为做水壶的最好材料竟是俗不可耐的金银 。 因为这些金属传热好 , 本身洁净无味 , 而且热化学性质稳定 , 不易锈 , 不会把水染出怪味来 。 古人当然未必知道这些 , 完全是实践出来的真知 。
陆神仙说:“鍑: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 , 莱州以石为之 。 瓷与石皆雅器也 , 性非坚实 , 难可持久 。 用银为之 , 至洁 , 但涉于侈丽 。 雅则雅矣 , 洁亦洁矣 , 若用之恒 , 而卒归于铁也” 。 (《茶经》)
唐朝是煎茶 , 茶做成饼 , 用时碾碎了 , 末放在水里 , 用火煮开了喝 , 比较原始 。 在这种泡法下 , 水壶和茶壶其实是一回事 。 一般情况 , 这个壶是用生铁的 , 用瓷和石很“雅” , 但热传导太差 , 容易炸、碎 , 还老烧不开 。 再说 , 石头和粗瓷还会有土味 。 用银做壶最干净 , 不会破坏茶的原味 , 但有点奢侈 。 瓷石固然雅 , 白银固然洁 , 说到最后 , 还是生铁最实惠又大碗 。
别小看这段话 , 日本人追随了千多年 , 茶事从唐宋传入日本 。 直到今天 , 日本茶道还是整老大一铁壶 , 高端是用银壶 , 这种敬畏传承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
小编的读后感是:只要有闲钱 , 陆神仙还是提倡银壶的 , 只不过有点心理障碍 。 当年白银还是货币 , 拿来做壶的确有点不像样 。
到了宋朝 , 茶事有了改进 , 开始点茶 , 先把茶末放碗里 , 烧了开水 , 再倒碗里调糊 , 最后冲茶 。 茶末会浮在水面 , 用茶匙连打带搅和 , 能搅出花儿来最牛 。 上次在澳洲看牛仔的茶道表演 , 野外烧水 , 开了撒把茶 , 茶末浮着怎么办?壶上系根绳 , 水流星似的一抡 , 茶就被离心力拉下水了 , 另是一种粗犷的智慧 。 东西方对付茶叶末子的办法 , 可以看出性情风格的不同 。
这样 , 水壶和茶壶就分离开了 , 为方便向茶碗里注水点茶 , 这时的水壶进行了改进 , 要小口 , 好倒水 , 称为水瓶 。 水瓶又用什么材料来做呢?
赵佶说:“瓶宜金银” (《大观茶论》)这位昏君政治的不懂 , 吃喝玩乐风花雪月倒是数一数二的 。
“瓶要小者易候汤 , 又点茶注汤有准 。 黄金为上 , 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 (蔡襄 《茶录》
“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 , 故首银次锡” 。 (许次纾 《茶疏》)
看来 , 在宋徽宗的坚强领导下 , 宋朝各界人士达成了高度共识 , 衷心拥护以黄金白银为核心的科学烧水观 。 这股风照样吹到了日本 , 但日本当时穷得要命 , 据说连铁壶都没法普及 , 只有贵族才用 。 陆羽说铁壶便宜又大碗 , 其实是上国神仙话 , 饱汉不知饿汉饥 。
元朝痛快 , 地摞荒了放牧 , 当然也不会讲究茶文化 , 偶而烧烧开水 , 也只发明了涮羊肉 。
接下来的朱元璋是位彻底的无产阶级 , 但他的龙子显然有点放松思想改造 , 沾染了士大夫讲究喝茶的不良风气 。 他儿子宁王朱权居然还写了本《茶谱》 , 显然是要摆脱山贼的家庭出身 , 混进知识分子队伍 。
“瓶要小者易候汤 , 又点茶汤有准 。 古人多用铁 , 谓之罂 。 罂 , 宋人恶其生鉎 , 以黄金为上 , 以银次之 。 ”
张源说:“桑苎翁(就是陆羽)煮茶用银瓢 , 谓过于奢侈 。 后用瓷器 , 又不能持久 。 卒归于银(铁?) 。 愚意银者宜贮朱楼华屋 , 若山斋茅舍 , 惟用锡瓢 , 亦无损于香、色、味也 。 但铜铁忌之 。 ”(《茶录》)
看来在白银当货币的情况下 , 用把银壶真是很没面子的呀 。
茶事在明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从唐以来的蒸青茶团饼因为太费劳力 , 被苦孩子出身的朱重八元璋皇上给废了 。 大家开始泡芽茶喝 , 此外鲜叶加工也开始用炒青 , 保留茶叶最原本的色香味 , 这个就不能放壶里煮了 , 煮熟了成苦菜汤 , 没法喝了 。
推荐阅读
- 日本铁壶体现出的文化:日本文化中“寂”的色彩
- 日本铁壶的起源介绍:日本铁壶的起源你知道吗?
- 日本铁壶的由来:日本铁壶是何时开始诞生的?
- 姬玉露的特点
- 铁壶材质篇:听说你想要了解日本铁壶的铁质?
- 清理折耳猫脱落的毛发方法
- 金吉拉身上的毛团如何解开
- 波斯猫洗澡的注意事项
- 加菲猫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猫咪
- 昙花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