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及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婚嫁、祭祀、节庆、茶饮等生活习俗 。 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60多县(市)的部分山区 , 其中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 畲族人自称“山客” , 古称“人”或“畲民” , 通用汉语 。 畲民喜欢喝茶 , 家家种茶制茶 。 他们认为喝茶一可解渴 , 二可治病 。 畲族妇女更是勤劳纯朴 , 个个都是生产劳动能手 。 无论是刨番薯丝、拣茶籽、采茶叶样样精通;她们更是制茶高手 。
畲族茶史溯源应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前 。 《茶经》问世于唐?建中元年(780年) , 而根据浙江景宁畲族调查记载:“唐?永泰二年丙午(766年) , 即有雷姓畲民从福建的福州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迁往浙江处州青田县一带山区 , 砍伐山林 , 开垦田园” , 种植茶树 , 已有1200多年历史 。 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志也记载:唐?咸通二年(861年) , 惠明和尚建寺山中 , 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至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 。 闽东福安(坦洋工夫茶的产地)县志也载:这里在唐代就开始种茶 , 并有“比屋皆饮”之风 。 在1000多年前的福建长汀宣城畲族聚居点的上畲、中畲、下畲等村 , 就有“上畲上畲 , 无水煎茶”的民谚 。 可见在1000多年以前茶就与畲族人民结下不解之缘 , 形成畲山无处不种茶、畲民无时不喝茶的习俗 。
在畲民日常生活、劳动、会客、婚嫁、祭祀及一些休闲场合 , 都能看到一钵煮茶或者一杯杯热茶 , 同时 , 您可能还能听到委婉悦耳、高亢激昂的山歌 。 根据《畲族叙事歌集萃》一书中记载 , 许多山歌中都有对茶的传唱 。 在讲述涉足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畲岚山》和《石莲花》中均唱到:“青山明月等娘来 , 敬了香茶歌喉开 。 小娘热情招待郎 , 姐妹烧茶成大帮 。 晏脯食了坐厅堂 , 一碗香茶捧分郎 。 小郎把茶接过手 , 姐妹商量便开腔 。 糯米做酒喷喷香 , 阿娘泡茶茶更香 。 食了香茶歌音清 , 歌源一出满山林”等等 。 当然 , 畲族姑娘在茶山上采茶时 , 还会唱一些《摘茶歌》、《采茶歌》之类的 , 而朗朗上口的《敬茶歌》则是每个畲民都得会的基本功 。
在福建福安与霞浦交界一带还流传着一种“宝塔茶”文化 。
“宝塔茶”文化说的是 , 畲族青年男女于结婚的前两天 , 男方必须挑选一位精明能干、能歌善舞的男子 , 当“亲家伯”或称“迎亲伯” , 全权代表男方 , 挑上猪肉、禽蛋等聘礼 , 前往女家接亲 。 女家见“亲家伯”来 , 立即开大门鸣炮迎接 , “亲家嫂”则搬一张板凳放在厅堂的左首让他入座:“亲家伯”要懂得谦让 , 把板凳挪到右边就座 。 接着 , “亲家嫂”向他敬烟 , 但这时“亲家伯”要拿出自己的烟 , 先敬“亲家嫂”及其在场的人们 。 否则 , 就会被视为无礼 , 便点着鞭炮扔到他脚边 , 轰他 , 烧他的衣裤 , 取笑他 。
男方送来的礼品要一一摆在桌上展示 。 “亲家嫂”会取猪肉、禽蛋等过秤 , 亲家伯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 , 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接着 , “亲家嫂”用樟木红漆八角茶盘捧出5碗热茶 , 这5碗热茶像叠罗汉式叠成3层:一碗垫底 , 中间3碗 , 围成梅花状 , 顶上再压一碗 , 呈宝塔形 , 恭恭敬敬他献给“亲家伯”品饮 。 “亲家伯”品饮时用牙齿咬住宝塔顶上的那碗茶 , 以双手挟住中间那3碗茶 , 连同底层的那碗茶 , 分别递给4位轿夫 , 他自己则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 。 这简直是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溅了或倒了 , 不但大伙无茶喝 , 还会遭到“亲家嫂”的奚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