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将成常态 购买时应“抬头睁眼”辨明风险

“理财经理主动打电话让我赎回1月份刚购买的理财产品 。 ”3月15日 , 家在汕头的陈叔向南方+报料称 , 突然接到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 , 建议他赎回一款理财产品 , 理由是:“近期市场波动大 , 目前这款产品仍有收益 。 若不赎回 , 后期收益可能会出现亏损 。 ”
“没听说买了理财产品 , 还会让你赶紧退出来的 。 ”陈叔有一连串的疑问 , “不是都承诺稳赚不赔吗?我买的是风险等级较低的固收类产品 , 怎么还会亏损呢?”
【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将成常态 购买时应“抬头睁眼”辨明风险】陈叔不知道 , 不少投资者手中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出现了“亏损” 。 近期国内外股市和债市的共振调整 , 投资者印象中“稳赚不赔”的银行理财产品跌破了净值 。 根据Wind统计 , 截至3月14日 , 全市场28807只理财产品中 , 破净的达1833只 , 占比6.36%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陈颖 实习生 李丽扬
超1800只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
“我买的时候这款理财产品给的参考收益是4% , 但今天一看只有2%左右了 。 ”陈叔购买的这款固收类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为R2 , 投资的资产类别多为债券和银行存款 。
和陈叔的产品尚有收益不同 , 在社交平台上 , 不少投资者晒出了自己的亏损产品 。 一位投资者表示:“年初购买了某国有银行R2稳健型一年期的理财产品 , 当时公布的年化利率3% , 但自从入手后却一直在亏损 。 ”
过去一个月以来 , 银行理财收益波动较为明显 。 根据Wind统计 , 截至3月14日 , 全市场28807只理财产品中 , 破净的达1833只 , 占比6.36% 。 所涉及的理财产品既包括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股分行理财子公司 , 也有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理财子公司 。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近段时间 , 受俄乌局势影响 , 金融市场出现了较大动荡 , 不论是股票市场 , 还是债券市场均出现明显调整 , 使得理财收益率下跌 。 同时 , 此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采取的是摊余成本法进行估算 , 而资管新规实施后 , 理财产品估值方法改为市值法 , 也使得波动更加明显直观 。
理财产品不再稳赚不赔
摊余成本法是指计算理财产品的净值时 , 将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摊到每一天来计算 。 举例来说 , 假设某理财产品以100元买入了1年期利率为2.1%的国债 , 该理财产品将这2.1%平摊到每一天 , 也就是2.1%/365 , 再乘以买入的金额就是这只债券对应的每日收益 。 同时该国债的溢价或折价可以平摊到每个估值日 , 那么产品的净值和收益率可以人为地“调节”到平滑状态 , 所有的波动都隐藏在那条匀速上升的直线 , 使得净值看起来十分规整 , 平时看不到因为市场波动带来的收益率变动 , 只会在产品到期后得到一个确定的回报 。
但今年1月1日起实施资管新规后 , 绝大部分理财产品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 , 不仅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 , 还考虑了债券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变动 。 例如某理财产品仍然以100元买入了1年期利率为2.1%的国债 , 在进行估值时 , 该理财产品首先会将票面收益2.1%计提到每日收益中 , 即2.1%/365天 , 但同时要反映债券买入价格与当日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
这样一来 , 资产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净值上 。 当债券价格下跌时 , 投资者就会发现自己的理财产品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 正如陈叔看到一个月前收益率还是4%的理财产品 , 突然收益率降到了2% 。
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当下的“亏损”呢?交银理财认为 , 产品净值阶段性的回撒和产品到期时的实质亏损不是一回事 。 因为 , 市场在不断变化 , 浮盈浮亏则是投资的常态 , 风险和回报是如影随形的 。 回撤和收益也是一对孪生兄弟 。 当购买的理财产品具有长期稳定盈利能力时 , 暂时的浮盈浮亏只是整个曲线中的一个阶段 。 如果投资者持有的是长期净值型理财产品 , 可能短期回调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 , 但产品净值是否为正收益只有在到期时才会真实展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