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 , 茶德是茶道的灵魂 。 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 , 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 , 并崇尚备至 。 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 , 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 , 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 , 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 。 到了后来 , 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 , 以茶驱睡气 , 以茶养生气 , 以茶除疠气 , 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养身体 , 以茶可雅行 , 以茶可行道 。 在当代 , 王泽农 , 庄晚芳等茶学专家 , 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 。 王泽农先生认为 , 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 , 德是天地的属性 , 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 。 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 , 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 , 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 ,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 由此可见 , 茶德的树立和推崇 , 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 , 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
第三 , 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 。 如前所述 , 中国茶道 , 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 。 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 , 各执己见 。 但是 , 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 。 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 , 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 , 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 , 陶冶情操 , 品味人生 , 参禅悟道 , 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 , 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 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 , 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 。 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 , 幼为弃儿 , 长于佛门 , 一生不仕 , 致力于茶事研究 , 他常脚着芒鞋 , 独行野中 , 采茶觅泉 , 品茶鉴水 , 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 , 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 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而陆羽的一生 , 不羡官爵 , 不慕名利 , 甘愿荒餐野宿 , 栉风沐雨 , 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 , 他这种牺牲自我 , 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 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 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 , 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
【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 , 其中主要是和谐 。 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 ,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 , 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 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
第一 , “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 。 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 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 , 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 。 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 ,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中者也 , 天下之大本也 , 和者也 , 天下之大道也 。 ”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 , “和”包含中 , “持中”就能“和” 。 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 , 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 。 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 , 当相敬爱 , 无相憎嫉” , 并强调“言色相和” , 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 。 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 , 人如果要脱离苦海 , 就须六根清净 , 明心见性 。 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 , 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道家追求“天人合一” , “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 , 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 总之 , 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 , 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 , 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 , 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 , 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 , 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 , 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
推荐阅读
- 茶道综述
- 犬的应激综合症的认识和分析
- 一例典型犬子宫脱出病例的解析
- 临沧茶文化介绍
- 茶文化之国外饮茶习俗
- 广西壮族的甜茶文化
- 茶叶如何让消费者不再“害怕”茶文化
- [百家争鸣]古今中国数字综合百科知识
- 宋人饮茶观
- 茶道之哲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