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款识与鉴别

【瓷器的款识与鉴别】陶瓷器具上的款识 , 早在新石器时代 , 无论陕西出土的仰韶文化类型的陶器还是浙江良渚文化类型的陶器 , 以及青海、甘肃出土的陶器上 , 都有发现 。 当时尚无文字 , 但多数都刻有符号 , 是为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 。

商周以后 , 逐渐出现了几种类型的款识 , 一是编号或记号;二是"左司空"、"大水"、"北司"等官署名;三是"安陆市亭"、"栎市"等作坊名;四是陶工名 , "伙"、"成"、"苍"等:五是地名 , 如"蓝田"、"宜阳"等;六是器物所有主的名字 , 如"北园吕氏缶"等;七是器物放置地名 , 如"宫厩"、"大厩"等;八是吉祥语 , 如"千秋万岁"、"万岁不败"、"金玉满堂"等;九是"大明成化年造"等国号;十是广告(招子)类 , 上面甚至有如"元和十四年(819)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 。 唐代瓷上还有阿拉伯文"真主最伟大"和一批梵文瓷器 。 至于印有"福"、"寿"的民间窑产品 , 和"内府"、"官"、"御"的御窑标记 , 作坊名、姓氏 , 订制者的堂、斋名等 , 距今年代越近款识也越多样化 。 宋代以后 , 紫砂陶茶具兴直 , 像供(龚)春 , 一开始就署了名款 , 用纪年和国号款的极为少见 , 吉祥用语只作为壶饰铭刻 , 这和瓷器具有明显的不同 。 但作为鉴别 , 瓷器和陶器虽都有相同的地方 , 在用釉书写以后 , 瓷器的款识又远比陶器要复杂 。

一般来说 , 可从书法字体、字数、位置、款式、结构、内容以及款的外线框(又分双圈、单圈、无圈、双边正方框等)加以辨识 。 字的排列方式有六字两行、三行款 , 四字两行及四字环形款等 。 民窑一般是无年款的 , 康熙朝字体楷、行、篆并用 , 釉色也多 。 乾隆时多数不加圈框 , 特点是堂名特多 。 嘉庆时出现图章式篆书款;咸丰时篆书减少 , 民窑篆书章盛行;同治时以青花、红彩或金彩楷书为多 , 民窑大多用印章式红彩篆书款;光绪以后多不加圈框了 。

例如 , 《世界陶瓷全集·宋代》一书中收有一兔毫盏之照片 , 外壁下有"大宋显德年制"六字 。 显德为五代时后周最后一个年号 。 赵匡胤在显德七年正月禅周建立宋王朝 , 当年改年号为建隆 , 当然不会再用前朝年号 , 更不会"大宋"与"显德"并用 。 古人对此国号丝毫不马虎 。 再对比书写部位、字体、风格 , 证明这是一件拙劣的赝品 。 再如明代永乐款字浑厚圆润 , 结构严谨 , 纪年款均为"永乐年制"四字篆书 。 凡四字楷书或六字篆书款识者多是仿制 。 仿永乐的瓷具自明代嘉靖、万历就有了 , 一直仿至现在 , 但那书体再无真永乐时的圆润柔和 。 又如 , 宣德年的"德"字 , 心上无一横 , 有者皆伪 。 正德年即仿宣德瓷款 , 但只要对比器型、胎釉等 , 便易区分 。 再如"大明正德年制"的明字其"日"与"月"上面是平行的 , 在德字的"心"上也无一横 , "年"字上面一横最短 , 可以比较 。 康熙时的茶具的仿制品也很多 , 珐琅器上凡书六个字的均系赝品 。

对仿古做假的瓷器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一)看造型 , 看器物的口、腹、底足、流、柄、系 , 是否符合其时代特征 , 看整体造型风格 , 是粗矮、高瘦、饱满、修长等等 , 各朝各代也都有特征 , 可据其特征加以辨识 。 (二)看胎釉:从底足上的或口边露胎的缩釉处 , 可看出胎质特色 。 福建胎呈黑紫 , 吉州的就呈米黄或黑中泛青 。 同是明代 , 早期的釉色白腻 , 釉面肥润 , 隐现桔皮凹凸和大小不等的釉泡 , 明末的就薄而亮 。 (三)看工艺:从成型、装烧、烧成气氛和燃料的不同 , 都会在器物表面上留下不同特征 。 同是宋代 , 定窑烧成器物口沿无釉 , 而汝窑采用支钉烧成 , 通体满釉 , 只在底部留下芝麻状支钉痕 。 (四)看纹饰:元代青花布局繁密多达七八层:到明初 , 则趋于疏朗 。 同样是最普遍的龙形 , 不但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 , 龙的神气也各不一样 。 (五)看彩料:同是青花 , 明初用的是"苏泥麻"青料 , 有黑疵斑点 , 是宣德青花的主要特征 , 明中期以后改江西产的"陂塘青" , 以淡雅为特征 。 表现的内容也从豪放变为恬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