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茶文化解析:麻姑茶

麻姑茶
麻姑茶产自江西南城县麻姑山, 是以山命名的又一款绿茶 。 在唐代, 《茶经》、《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均有记载, 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麻姑茶》中也多次提及, 清朝初年, 被列为“贡品” 。 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有80多处提及到麻姑茶 。 此茶的加工工序包括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 具有消暑解毒、消炎杀菌、化痰止咳、健胃消积、提神醒脑、减肥搞癌和抗辐射、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等功效 。 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天然多功能植物饮料 。
历史发展
麻姑茶产自江西南城县麻姑山, 是以山命名的又一款绿茶 。
麻姑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 。 据《州志》载:“绝顶常为云所封, 其上产茶甚壮, 而味独冲淡……” 。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南城麻姑茶, 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麻姑茶》中也多次提及, 日“七碗清风自麻姑”、“陆羽旧经遗上品”, 予“麻姑茶”以很高的评价 。 清朝初年, 被列为“贡品” 。
自然地理
产地分布
麻姑茶产于江西省南城县西南10公里处有“洞天福地, 秀出东南”的麻姑山区, 以产地而得名 。 该山为武夷山系军山余脉 。 这里山势磅礴, 峰峦叠嶂, 溪瀑飞流, 风光秀丽 。 山上有神功泉、丹霞洞天、寻真寺、半山阁、仙都阁等名胜古迹 。
生长环境
麻姑山茶园大多位于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山地, 年降雨量2300毫米, 年均气温15℃, 日照短而以温射光为主, 这正是高品质茶叶形成所需要的条件 。 同时, 这里春秋茶季月平均温度分别为15.4℃和16.7℃, 年平均无霜期达210天至223天, 初霜11月5日, 终霜3月9日 。 茶园土壤以山地黄棕壤为主,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为主, 土壤剖面发育良好, 土层厚度达1.5米, 这在山地茶园土壤中是不多见的, 土壤有机质尤其是活化有机质的含量较高, 土壤理化性状的协调性、通透性好, pH值4.8至5.5之间, 对于茶树的良好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光、水、气、土条件和配置, 为优质鲜叶内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品质特征
品质特点
麻姑茶的品质特点是:干茶条索紧结匀整、白毫显露、色泽银灰翠润、香气清新纯正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有益成分丰富浸出率高, 滋味醇厚甘爽 。 既有绿茶的典型特征, 又有耐泡的特色 。
生物学特征
麻姑茶的基本生物学种质特征为:灌木型中叶类、旱生种二倍体品种 。 成年茶树呈半张状态, 分枝密度中等, 叶片以稍向上斜状着生, 叶片形态为椭圆形, 叶色绿而叶平面微隆, 叶身向内侧折, 叶齿锐尖而密, 叶片角质层细胞较为厚硬 。 芽叶茸毛多而绿, 一芽三叶百芽重36.1克 。 种径1.2厘米, 种子百粒重90.0克 。 麻姑茶的经济产量高和生长势强, 发芽较早持嫩性强, 一芽三叶盛期在四月中旬, 经济产量较高, 亩产茶叶100公斤以上, 内质营养成分全齐, 比例得当, 适口性好 。
加工工序
萎凋
萎凋主要有三法:
加温萎凋:借助电热、柴炭进行人工加温, 速度快, 效率高, 但如火候掌握不好, 质量不易保证
室内自然萎凋:主要是在通风透光室内进行 。 即用竹垫将茶叶均匀摊开, 须经15~20小时左右, 并均匀翻动数次, 使水分蒸发达50%—60%, 叶柄、叶芽柔软后即完成萎凋 。 此法蒸发缓慢, 易于掌握 。

推荐阅读